切换语言为 : 繁体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解析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第76届戛纳电影节,有一部影片获得三大奖项提名,并摘得一种关注单元的“自由奖”。

第34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这部影片获得了“观众选择奖”。

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又入围了“一带一路”电影周最受观众喜爱影片。

单看奖项,很难想到这会是一部来自非洲的电影作品。

《再见,朱莉娅》

Goodbye Julia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苏丹电影《再见,朱莉娅》,凭借真情细腻的故事,以及关于“种族冲突”“女性主义”等热感议题,成为去年戛纳影展的一匹黑马。

除了各种奖项的认可,口碑也是格外的好。

IMDb7.9分,烂番茄新鲜度100%,在豆瓣一周口碑电影榜一度高居第二名,评分8.3分。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一个我们并不太熟悉的国家,一个关于救赎与谅解的故事。

影片中,有对苏丹内战的反思,有对社会中“种族主义”的揭示与批判,也有对“女性觉醒”的赞颂。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本片在戛纳上映的前一个月,2023年4月15日,苏丹国内再次爆发内战。

截至目前,战争仍未平息,至少17000名平民死亡,超过900万人失去家园。

「这里,战争无休无止」

影片中的台词,一语成谶。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时代的轮回,仿佛时间的疮疤。

现实中,战争的阴霾,仍然笼罩着这片土地上不安的人们。

01、命运的交叉点

2005年,苏丹首都,喀土穆。

和平协定的签订,结束了这个国家绵延数十年的内战。

然而,战争的阴云并未完全散去。

莫娜(艾曼·优素福 饰)站在自家阳台,紧盯着街道上发生的骚乱,神情紧张。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另外一边,朱莉娅(西兰·里亚克 饰)一家,也因为特殊的身份,被房东强行赶出了住所。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莫娜和丈夫阿卡姆是北苏丹人,生活优渥,安逸祥和。

而朱莉娅一家来自苏丹南部,生活困窘,颠沛流离。

看似迥异的两条平行线,也在命运的洪流和动荡时局的裹挟中,悄然接近着她们的交叉点。

一场意外,猝不及防地发生了。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被撞倒的,正是朱莉娅的儿子丹尼尔。

莫娜想下车查看,可此时丹尼尔的父亲桑蒂诺也听到了动静,从院子里跑出来。

可能是出于对南苏丹人的本能排斥与恐惧,莫娜退回了车内,又鬼使神差般地发动了汽车,逃离了现场。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撞了人,连句道歉都没有,还要逃逸。桑蒂诺哪肯轻易罢休,他骑上摩托车,在后面拼命追赶。

莫娜显然也被吓坏了,她不知道这个男人想要干什么。

在她所生活的阿拉伯社群的刻板印象中,南苏丹人从来都是“洪水猛兽”一般的存在,野蛮而又危险。

当莫娜终于回到家的时候,先前接到电话的丈夫阿卡姆已经持枪站在了门口。

没等莫娜解释清楚这一切,阿卡姆已经扣动了扳机。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砰……枪声响过,一个鲜活的生命消殒了。

这是“自卫”吗?

不!这根本就是一场“谋杀”。

与那声枪响一齐共振回荡的,是彼时苏丹社会中的种族歧视与偏见。

没有悔意,更没有愧疚,“保护家人”竟也成了杀人者底气十足的诡辩。

人命如草芥,只因为死者是自己压根就瞧不起的族类。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阿卡姆安慰妻子:别想太多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可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今天,已近末日。

朱莉娅永远地失去了丈夫,丹尼尔再也没有了父亲。

这同时意味着:没有收入,居无定所。

这一对母子的明天,又在哪里?

战争的阴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下,个人命运总是被包裹,随时被吞没。

丈夫的无故“失踪”让朱莉娅焦急万分,她四处寻找,可都没有结果。

去警局报案,但很明显,一个南苏丹人的“失踪”并不会被重视,轻飘飘地一句“查一下”就给打发了。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朱莉娅内心无比煎熬,生活的骤变,似乎快要击垮这个纤瘦柔弱的女人。

承受内心煎熬与折磨的,不仅仅是朱莉娅。

那一颗子弹,带走了一个生命,也同样击溃了莫娜内心的善良。

自责,为什么没有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懊悔,为什么没有劝阻阿卡姆开枪射击;愧疚,那个男人有家人吗,他们要如何继续生活?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生活维度本不相同的两个女人,因为这一场意外,都陷入了各自情感的深渊与内心的风暴之中。

交叉点,同样也是命运的转折点。

02、「他们是野兽」

1955年至1972年,第一次苏丹内战。战争造成约50万名南苏丹人民死亡,数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1983年,第二次苏丹内战爆发,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平民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至2005年停战,大约有190万名南苏丹平民死亡,超400万人流离失所。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苏丹内战相关新闻照片)

除了争夺土地和石油资源以外,苏丹内战最主要的诱因,还是源于宗教和种族问题。

早在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对苏丹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将苏丹划分为北部和南部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北方多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而南苏丹人大多是信仰基督教或原始宗教的黑人。

同时,不均衡的政策也让北方受到了较多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而南部却很少被关注和支持。

殖民时代埋下的“不平等”祸根,以及种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苏丹南北势力摩擦不断,也注定了冲突和分裂。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比战争更可怕的,是意识形态的分歧。

比意识形态分歧更令人惊心的,是那些深入骨髓的歧视与偏见。

「他们都是野兽」

这就是阿卡姆对南苏丹人的定义,在电影中,这一角色就是一个十足的种族主义者。

枪杀桑蒂诺,他毫无愧疚。享有的特权,也让他全然自保,完全不用承担杀人犯的罪名。

除此之外,平时的言语之中,也尽是对南苏丹人的轻蔑和侮辱。

在他眼里,南苏丹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可以说,彼时的苏丹,种族主义的邪佞烈焰,灼烧吞噬着整个社会的公正与良知。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为了平息内心的愧疚,也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莫娜想尽办法找到了朱莉娅母子,并且邀请朱莉娅来家里做女佣。

阿卡姆当然并不知晓朱莉娅的真实身份,为了照顾妻子的情绪,他勉强同意让这个南苏丹女人留下来。

但同时,他也提了要求,不允许朱莉娅做饭。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种族即原罪,连你烹饪的食物都会沾染污秽,变得“不洁”。

多么的荒唐,可又多么的现实,这就是一个“种族主义者”的底层逻辑。

因为莫娜身体的原因,她和阿卡姆始终没有生育孩子。看得出来,阿卡姆是一个喜欢孩子的男人,他会和丹尼尔嬉闹几下。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可他后脚就钻进车里,用手帕擦起手腕。

只因为,丹尼尔刚才接触到了他的皮肤。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本片在对种族主义的刻画和批判上,不遗余力,也毫不留情。

就连一心想要补偿朱莉娅母子的莫娜,在这一问题上也同样表现出了关于种族的“边界感”。

给朱莉娅母子用的餐具,特意标注了红色记号。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正如导演穆罕默德·科尔多法尼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一旦电影放映,我将面临很多困难、批评和争议,因为没有多少人会喜欢电影中对北方人的刻画。”

但,正是因此,观众才能更好地了解到,种族主义是一种多么荒诞且有害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而且,它又会如病毒一般,疯狂复制,流窜于群体之间。

面对阿卡姆的质问,莫娜同样没法回答,她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和朱莉娅之间的关系。

主仆?朋友?

或者仅仅是出于对受害者家属的怜悯?

莫娜开始反思这一切。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莫娜的家,此时是朱莉娅母子的临时“避难所”。

在这里,莫娜为他们提供了住所,又资助丹尼尔上了私立学校,生活开始重回正轨。

表面上,两个女人,两个家庭,因为一起意外事件而产生了交集。

但其中蕴藏的“种族”“阶级”“文化”“信仰”等问题,甚至包括“仇恨”,都像是现实中苏丹南北争斗的映射。

极度撕裂中,却又有着令人讶异的融合。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03、与「朱莉娅」告别

关于电影的创作,导演谈到他作为苏丹北部人对南方人歧视的个人经历,和他的内疚感:

「这部电影中没有人被描绘成完全好或完全坏,因为我确实明白,即使是北方人也是他们的社会和社区以及世代相传给他们的价值观的受害者。所以,我能够对电影中的所有角色产生共鸣」

相信这并不是导演在为那些种族主义者辩解。

因为,这就是人性,善与恶的混合体。

因为,没有人生来就是“种族主义者”。

那些“歧视与偏见”大多来自后天的教育与思想的灌输。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如何突破思想的桎梏,理解并接受真相,拥抱多样性和包容性,才是至为重要的。

如导演所言,这部影片,为的就是:

「指出问题出在哪里」

有的人会一直沉睡,有的人会始终假寐。

但,有的人终会觉醒。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莫娜擦去了那些画在餐具上的红色标记,那些鲜红的印记就像是令人羞耻的记忆。

在莫娜心中,不仅有着冲破种族狭隘的意识,同样有着女性自身的觉醒。

在苏丹,因为受到伊斯兰教法的影响,女性群体面临的是难以摆脱的困境。

莫娜曾是一名歌手,可是在家庭和社会的挤压之下,不得不“回归家庭”。

即便如此,丈夫阿卡姆仍然对她全无信任,检查手机通话记录,详细询问每天都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莫娜犹如笼中之鸟,尽管生活无忧,可是父权制的高压让她身心备受折磨。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在苏丹南部,黑人的父权制文化更加浓烈,女性地位也同样备受压迫。

虽然身份不同,但同为女性,两位主角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境遇却又极其相似。

比如,朱莉娅和莫娜都会遭遇恶意的骚扰。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比如,她们都有一个长期忽略自己感受的丈夫。

作为副线主题,女性的成长和自我觉醒,也占了整部影片相当大的篇幅。

莫娜帮助朱莉娅继续接受教育,这也让朱莉娅有了获取独立思考能力的机会。

她不再受意识形态的裹挟,在面对机遇与挑战时,也有了自己的主见。

在朱莉娅不断鼓励下,莫娜也决意冲出家庭的束缚,重新回到舞台。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因一场悲剧而相识,也在陪伴中慢慢相知。

于动荡的时代中,彼此搀扶,彼此温暖,勇敢地冲破父权压迫的困局。

影片中,那些细腻而感人的情感呈现,也为本片添上了一抹女性主义的高光。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电影末段,莫娜找到朱莉娅,向她坦白了一切。

两人的依偎,或许有忏悔,或许有宽恕。

或许,也有着深深的无助,但同样有着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那一份对于未来的不灭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寻。

朱莉娅要回南方去了,去往那个新建立起的国家。和莫娜一样,即将开始新的生活。

口碑大爆!戛纳佳片《再见,朱莉娅》大胆触碰社会“敏感点”(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与「朱莉娅」告个别吧,那是不曾料想过的曾经,那是难以忘却的过去。

再见,朱莉娅。

而“再见”本身,也始终承载着奔赴下一站的期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