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太多年轻人轻生的新闻....
是什么让这些年轻的生命,早早地选择了放弃?是学业的压力?是工作的焦虑?还是对未来的迷茫?
韩国电影《下一个素熙/阴影下的她(台)》,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这部电影,以一个花季少女的死意决绝离开人世为起点,
揭露“实习制度”背后,赤裸裸的剥削和无奈,
也展现了“素熙们”在冰冷的社会现实面前,无处可逃的绝望。
01
青春沦为冰冷的数据
谁来倾听这无声的呐喊?
《下一个素熙》用最残酷的方式撕开了韩国社会的光鲜外衣,
将底层年轻人被体制吞噬的悲剧,血淋淋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这里,青春不是梦想与希望,而是冰冷的数据,
是无休止的压榨,是令人窒息的绝望。
“下一个素熙”,这五个字,如同诅咒般,预示着悲剧的轮回。
素熙们,不过是数据报表上的一个符号,
是被随意丢弃的棋子,他们的血与泪,
在冰冷的体制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影片最令人心碎的,莫过于素熙的孤独。
在学校,她是老师眼中不顾学弟学妹就业机会的任性学生;
▲素熙不继续实习,就会降低这个班的就业率,降低老师的KPI,砸学弟学妹的出路...
在公司,她是上司压榨的对象;
▲业绩不好她会被骂,业绩第一身为实习生的她拿不到提成...
在家里,她是父母眼中不懂事的女儿。
▲素熙说不想去公司了,母亲就装听不见...
没有人真正关心她,倾听她的声音,即使是朋友,
也无法真正理解她的痛苦。
▲素熙的朋友...
当活生生的个体,被数据化,被物化,被异化,
我们还能看到多少人性的光辉?
《下一个素熙》这声控诉,是时候被听到了!
02
《下一个素熙》的“意外”
正是揭开了“实习”这块遮羞布下,
赤裸裸的剥削和无奈。素熙们,
如同被KPI考核驱赶的驴子,
永不停歇地追逐着那虚无缥缈的“胡萝卜”。
影片前半段,那日夜不休的语音轰炸,
如同潮水般将素熙淹没。
她们被迫成为“汇集负面能量、吸纳并消音的垃圾桶”,
机械地重复着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话语。
这份工作,不需要费脑,不需要创造,只需要无限的忍耐和重复,
如同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被无情地安装、使用、丢弃。
更令人心寒的是,素熙们拿着微薄的实习工资,却干着正式工的活,
毫无保障的合同,意味着她们随时可能被公司扫地出门。
她们的青春,就这样被廉价地榨取、消耗,
最终只留下满身的疲惫和无尽的空虚。
《下一个素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实习”变成了一种剥削的借口,
当年轻人的梦想和热情被现实无情碾压,
我们该如何守护住青春的价值和尊严?
03
“下一个”与“幸存者”
当我们注视着“素熙”,也在审视着自己
《下一个素熙》的后半段,镜头转向了那些看似“幸存”的人们,
他们曾经是素熙身边的同学、同事,甚至是朋友,却在体制的巨大压力下,
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
影片前半段,在素熙的光芒下,这些配角显得懦弱、自私、冷漠,甚至是可笑的。
但当素熙离开后,我们才惊觉,他们也是这个冰冷体制下的受害者,
他们的“缺陷”,正是他们“适应”这个世界的“保护色”。
前辈的“不贴心”,
或许是因为她早已在职场中被磨平了棱角,学会了明哲保身;
闺蜜的“逃避”,或许是因为她无力承受现实的残酷,
只能选择用虚幻的快乐麻痹自己;
工友的“城府”,或许是因为她过早地洞悉了社会的规则,
学会了用精明来保护自己。
他们不是“坏人”,只是“被时代异化”的普通人。
当他们带着愧疚,回忆起与素熙的点点滴滴时,
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下一个素熙”,
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的人。
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旁观者,同时也是参与者,
我们无力改变这个冰冷的体制,
却可以选择不成为下一个“素熙”,不成为冷漠的帮凶。
04
现实的残酷:
当“效率”凌驾于一切,
我们都可能是“下一个素熙”
电影里的现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过于接近。
外卖配送时间被压缩到极致……
网络直播间的恶语相向……
在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的时代,
每个人都如同机器上的螺丝钉,被无情地运转、压榨。
素熙的悲剧,并非因为她不够“坚强”,
而是因为这个社会没有给她足够的缓冲和支撑。
当“效率”凌驾于一切,当“个体”被“数据”取代,悲剧的种子早已埋下。
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
却忽视了科技背后的人性温度。
我们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狂欢,
却忘记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
正如你所说,人不是机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极限。
素熙的悲剧,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悲剧。
我们都是这场悲剧的参与者,也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
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保留人性的温度,
在享受科技的同时,不忘关怀彼此,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05
所有人都在KPI
教育厅专员再次强调就业率,
每个人都表现得不痛不痒、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踢皮球、推卸责任,官僚主义的嘴脸,在这场冰冷的推诿中暴露无遗。
这哪里是素熙一个人的悲剧?
分明是整个社会结构的病态!
教育系统沦为追逐就业率的工具,学生成了冰冷的“数据”,
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死活,只有无止境的压榨和剥削。
这令人窒息的现实,让人不寒而栗,却又无力反驳。
自杀率高居第一,生育率倒数第一,
这触目惊心的数字,难道还不足以敲响警钟吗?
更可怕的是,素熙的遭遇并非个例,
而是整个东亚社会共同的困境。
这无处不在的绝望,就像一张巨大的网,
将无数年轻人囚禁其中,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口......
可是,即使“拍出来也没用”,即使不是每部电影都能像《熔炉》《素媛》一样改变现实法律!
这世界也仍然需要像警察宥真一样追根究底的人,
需要像这样看起来“没用”的电影。
因为,发声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这部电影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否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
而在于它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
在于它对社会弊端的深刻揭露,
在于它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
它像一把尖刀,刺破了现实的虚伪面纱,
将那些隐藏在暗处的肮脏与罪恶,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之下。
它也像一束微光,照亮了那些被黑暗吞噬的角落,
让那些绝望无助的人们,看到一丝希望,感受到一丝温暖。
06
再Nb的理想也干不过现实!
素熙跳舞的画面,贯穿始终,像一首悲歌,
低吟着青春的逝去与希望的破灭。
而导演在结构上的巧妙安排,更让人拍案叫绝。
宥真的探访,如同抽丝剥茧,一步步揭开真相的面纱。
而那些穿插其中的幸存者叙事,则像一把把重锤,敲击着观众的心脏。
他们,也是“素熙”,是这个冰冷社会中的边缘人,
在绝望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
更令人心碎的是,当成年人忙着推卸责任、粉饰太平时,
这些孩子们却背负着沉重的罪责感。
“如果当初我能…...”
“要是我没有…”
他知道的,他们什么都知道...
这种无力的自责,像毒蛇般啃噬着他们的内心,将他们推向更深的深渊。
这无声的控诉,振聋发聩,让人不寒而栗。
从《熔炉》到《寄生虫》,从《素媛》到《少年法庭》,
韩国影视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将社会现实撕裂在观众面前。
毫不夸张地说,韩国电影人,可能是这个国家最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他们用镜头记录着社会的不公,
用故事拷问着人性的善恶,
用影像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敢拍、敢言、敢为,这不仅是韩国影视作品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