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里,女性的挣扎往往是隐形的,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家庭背后的孤独和不满。
而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就是关于女性的,关于她们如何找到自己。
她杀之心
当我们看到梅时,她似乎过着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
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法官助理)、一个摄影师丈夫和两个孩子。
可是一旦我们深入了解她的日常生活,便会发现,她被困在无休止的家庭义务和情感冷漠中。
她每天晚上睡在丈夫震天响的呼噜声中。
白天回到家,还要面对三个男人打扑克等着她做饭的画面。
这种对她个人需求的漠视,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常态。
梅的丈夫曾经承诺过一些事情,比如家务分担,但这些承诺从未兑现。
洗澡到一半,热水用完,没人关心;
为全家做的饭菜,总是吃得一干二净,却没人为她留下一口。
这种生活让她感到自己不过是家庭中的工具,永远无法摆脱为他人服务的角色。
而玛丽亚,则是另一个世界的女性。
她是一个在文坛享誉盛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她的生活似乎光鲜亮丽,但在这耀眼的表象背后,隐藏的是复杂的情感纠葛。
她曾与一个追求她多年的男人罗伯特纠缠不清,但多次拒绝了他的求婚。
在某天的知名酒店里,这位曾无比崇拜她的男人突然被她枪杀,而这桩谋杀案震动了整个社会。
有人说玛丽亚残忍无情,甚至邪恶。
她的前夫却认为,玛丽亚的犯罪是因为受到了艺术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个女人。
前夫的话意味深长:“她的罪行在于,她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女性。”
这让人思考,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在哪里?
是否她真的因为对艺术的狂热,走上了不归路?
在玛丽亚被控谋杀的同时,梅的生活似乎也在悄然改变。
作为法官助理偶然接触到玛丽亚的世界,那一瞬间的交集让她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梅第一次拿到玛丽亚的包包时,忍不住涂上了她的口红,仿佛瞬间体验到了另一种身份:一种自由与独立的象征。
梅后来又去玛丽亚的公寓,开始用玛丽亚的书、衣物,甚至在她的房间里独自享受早餐。
那一刻,她不再是为丈夫和孩子服务的家庭主妇,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只属于她自己的灵魂。
这种转变并非瞬间完成。
梅的丈夫并未意识到她内心的变化,甚至还修好了梅让他修了很久的地板抛光机,试图挽回她的心。
但他不明白,梅的心早已不再只属于家庭。
她渴望一种更深层次的自由,渴望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
而那个空间,正是在玛丽亚的公寓里。
梅与玛丽亚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微妙。
梅去修女院探访玛丽亚时,两人之间的对话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意味。
梅开始意识到,玛丽亚的行为并非简单的犯罪,她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痛苦和挣扎。
在修女院里,梅遇见了一位为了女儿杀死女婿的老婆婆,这个故事让梅感到震撼,也更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
梅的丈夫跟踪她到玛丽亚的公寓,穿着满是泥的鞋子进入了她的小世界,打破了那个宁静的空间。
而梅,却光着脚走在公寓里,细心照料着植物,保持公寓的整洁。
这一切仿佛在暗示她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这个象征自由的空间的珍惜。
最终,玛丽亚被判入狱服刑,而梅继续在玛丽亚的公寓里生活了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梅找到了自己——她不再是那个被家庭束缚的女人,而是一个真正自由、独立的人。
玛丽亚的存在给了她勇气,让她明白,即使生活再压抑,也总会有一条路通向自我。
541天后,玛丽亚得到了总统的特赦。
当她回到公寓时,梅站在门口静静看着她。
虽然两人并没有更多的交流,但此时的梅,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梅。
她经历了自我觉醒,明白了什么才是她真正想要的生活。
而玛丽亚的归来,也许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玛丽亚的犯罪固然让人震惊,但更令人深思的是,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让她走上了这条路。
梅的故事则给了观众另一种可能性:即便在压抑的现实中,女性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空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