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一部独具欧洲式恐怖风格的电影引起了广泛关注。
恐怖片作为类型片,通常难以打破电影节的主流壁垒,尤其是欧洲电影节上。
除非像朱利亚·迪库诺《钛/变钛(港)》或者大卫·柯南伯格的《未来罪行/犯罪档案 / 后人类罪行(港) / 未来犯罪(台)》那样,融入了极高艺术性和特定情感共鸣的作品才可能有所突破。
相比之下,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却并没有尝试复杂的视觉奇观,而是让人惊讶地回归到对恐惧的根源性探讨。
恶魔之浴/恶魔的洗礼(港/台)
这部影片的灵感来源于18世纪的欧洲,一个鲜为人知却又恐怖真实的历史背景。
当时的天主教和新教信仰对自杀罪行的认定几乎达到了严苛的程度。
许多因为抑郁而萌生自杀想法的人,选择通过杀人后再忏悔,以期被赦免,能够顺利进入天堂。
在《恶魔之浴》中,导演赛佛林·费奥拉透过极简主义的镜头语言,
带领观众进入那个充满禁忌与压迫的村庄,亲历一个灵魂挣扎而破碎的过程。
影片开头便将观众带入极为压抑的场景中。
长镜头追随一位母亲抱着孩子,走进迷雾深处。
远处的瀑布轰鸣,将我们包围在一种异样的宁静与威胁中。
母亲在瀑布前突然丢下孩子,画面转为令人窒息的安静,一切都成为了悲剧的前兆。
这位母亲的选择让我们对生命、禁忌和无形的社会枷锁有了最直观的理解。
而艾格尼丝,影片的女主角,正是那个时代夹缝中挣扎的一员。
她深陷自我与外界的冲突中。
丈夫沃尔夫对她的冷漠态度以及村民们的苛刻眼光,让她从婚姻的期望中逐渐走向绝望。
艾格尼丝希望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然而周围的人却因为宗教教条,对她的抑郁和不安表现出冷漠与无情。
她开始从内向的心灵世界出发,走向彻底的崩溃。
影片中最打动人心的,是导演通过阴影和火光等极简的视觉符号,来展现人物的内心。
夜晚的煤油灯下,艾格尼丝脸上只有少量的光影,而身后是无边的黑暗。
她似乎被逐渐吞噬,镜头跟随着她一步步走向内心的孤独。
后来她举着火把在房间里探索,光影逐渐减弱,直至她整个人几乎被黑暗吞噬。
这一刻仿佛她已深陷无法挣脱的囚禁之中。
影片中的音乐和音效也是其一大亮点。
与传统恐怖片不同,《恶魔之浴》的配乐使用极其克制,在极度的安静和压抑中渲染出深邃的孤寂感。
当艾格尼丝走向崩溃的边缘时,背景中加入低沉的民族乐器声,给人一种诡异而悠远的感受。
仿佛她的痛苦与挣扎都被音乐缓缓带入观众的心灵深处。
而在最后,当她用祈祷结束自己的挣扎时,音乐更是将那份悲痛外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直击人心。
影片最后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艾格尼丝被蒙上头罩,被戴上白布罩的她与影片开头丢弃孩子的母亲形成呼应,仿佛这是一个无法打破的轮回。
村民们将她置于刑台上,围观的人们没有一丝怜悯,反而带着麻木与冷酷。
沃尔夫此时对妻子的眼神充满复杂的情感,仿佛一切都已无可挽回。
这一场暴力仪式结束后,村民们欢呼,甚至举起碗碟准备接她流下的鲜血,他们的行为折射出一种扭曲的狂欢。
《恶魔之浴》是对宗教禁锢下人性与灵魂的反思。
在那个历史背景中,宗教约束下的人们习惯了通过外部权威来判断罪与罚,往往忽略了个人的情感与选择。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艾格尼丝的命运似乎已注定,然而她的挣扎和反抗却也反映了人性中无法泯灭的求生本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