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这部电影:
盟约/译战同盟(港) / 绝地营救(台) / 生死盟约 / 誓约
影片一开场就是美军小分队遭遇塔利班汽车炸弹袭击,爆炸瞬间让人直冒冷汗。
这种突如其来的死亡是阿富汗战争的日常:
虽然美军装备先进,但随时可能陷入危险。
约翰·金利(杰克·吉伦哈尔饰)带领小队深入阿富汗,周围一片敌暗我明,炸弹随时可能在身边爆炸。
这部电影拍出了战争中的压迫感和无法预知的死亡。
在枪林弹雨中,美军和塔利班交火。
虽然美军看似强大,实际上战斗场面中充满了无助。
最后的战斗让人感觉仿佛玩了一场超紧张的战争游戏,
尤其是最后的直升机空中支援的桥段,完全燃炸了。
然而,这些视觉冲击和刺激并不能掩盖电影在主题上带来的冲突。
《盟约/译战同盟(港) / 绝地营救(台) / 生死盟约 / 誓约》主要讲的是美军士兵约翰与当地翻译阿迈德之间的互助与救赎。
两人一开始只是合作关系,阿迈德为了拿到美国签证,帮助美军对抗塔利班。
结果在一次任务中,小队几乎全灭。
阿迈德拼尽全力把昏迷的约翰带回美军基地,救了他的命。
本以为阿迈德的命运会因此改变,结果呢?
他非但没有拿到承诺的签证,反而被塔利班悬赏追杀,只能藏匿山中。
得知这一切的约翰决定再返回阿富汗,冒着生命危险把阿迈德救出来。
两个人的故事讲述了忠诚和互助。
但问题就在这里:在观众的眼里,阿迈德作为一个帮助侵略者的翻译,到底是英雄还是“叛徒”?
这种复杂的身份立场,触动了很多人的敏感神经。
影片本质上从美军的角度来叙述阿富汗战争,而这恰恰是许多观众无法接受的地方。
美军是侵略者,塔利班是抵抗力量,这个认知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
于是,阿迈德在影片中的角色很容易被解读为“奸臣”,让人观感不适。
而影片最后,美军成功救出阿迈德的结局,更像是在向观众灌输一种美式英雄主义:这自然引起了反感。
更让人觉得刺痛的是,现实和电影形成了巨大反差。
现实中,美军撤离阿富汗时,留下了大量帮助过他们的翻译和当地人。
这些人无处可逃,有些甚至试图扒飞机离开,结果惨死在起飞时的跑道上。
电影却塑造了一个英雄般的救赎故事,完全背离现实,这也让许多观众对影片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
不过,盖·里奇并没有完全美化美国。
影片中,除了塔利班的威胁,最大的障碍反而是美国的官僚体系。
约翰在回国后,努力为阿迈德申请签证,结果被各种低效繁琐的流程拖垮。
美国移民局的无能、推诿让约翰不得不亲自重返阿富汗营救阿迈德。
影片最后还特别用字幕提醒观众:
美军撤离后,有上百名翻译被杀,成千上万的人流亡,最终美国却对他们不闻不问。
这一层讽刺让影片跳脱出普通的美式主旋律,直指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冷血和无情。
作为一部战争片,它的动作戏燃点十足,情节紧凑。
所以,《盟约》并不是一部烂片,但它引发的情绪,却恰恰映射了我们这个分裂的时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