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那个皮肤白得像雪、被王子吻醒的白雪公主吗?
她没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连名字都快认不出的新版角色。
这就是迪士尼2025真人版《白雪公主》,以"惊天车祸现场"之势横扫全球,直接炸裂。
烂番茄新鲜度45%,IMDB评分2.1!北美票房崩盘,首日仅185万人民币!
有网友直言:这操作,像极了职场里那些热衷PPT的精英,改完一轮又一轮,最后交出的东西,自己都不认识了……
白雪公主
先说重点,这次翻拍到底出了啥问题?
选角魔改,观众集体懵圈
还记得小时候动画里那个"皮肤白如雪"的公主吗?
这次,她的设定变成了:"出生于大雪之中,并幸存了下来"。
好家伙,原来"白雪公主"指的不是肤色,而是经历?
这波操作,直接刷新网友认知。
小矮人被"进化",观众认不出
童年回忆里的七个小矮人,一个个都是有性格的可爱角色:害羞鬼、喷嚏精、瞌睡虫……
但这次,迪士尼居然想用CG特效,搞出"拟人化版本"的七个伙伴。
结果?
直接变成了某种介于人类和妖精之间的"奇怪存在",一上场就让观众尴尬得脚趾扣地。
白雪公主不需要王子?但剧本还是老套
迪士尼在宣传时说:"这次的白雪公主,不再是被拯救的少女,而是勇敢独立的女性"。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问题是,电影最后她还是……被下毒、被王子吻醒……
这就好比,职场里某些老板嘴上说着:"我们尊重个性,允许创新"!
然后下一秒,就让所有人都按同一个模板改PPT……
此时,迪士尼大概没想到,不仅中国观众不买账,连欧美市场也炸了。
北美首周末票房仅4500万美元,成为迪士尼最惨真人电影之一。
IMDB直接跌到2.1分,影史罕见的"灾难级"评分。
烂番茄短评区,网友狂喷:"这不是童话电影,这是迪士尼zz正确宣传片"!
一位影评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迪士尼在《花木兰》里强调中国传统,在《白雪公主》里却要大家接受强行改编的角色设定?双标得离谱"。
这就好像,你去法国餐厅点一道经典法式焗蜗牛,结果端上来的,是一盘加了老干妈和豆瓣酱的"创新版"。
当你提出疑问时,店家还要义正言辞地告诉你:"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与时俱进"。
不好意思,这不是与时俱进,这是端着"经典"人设的壳,强行塞入新理念,最后弄得四不像。
一边说着要创新,一边又端不出真正的好故事。
迪士尼这几年,到底怎么了?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23年,《小美人鱼》因选角争议口碑翻车,内地票房只有2651万。
2020年,《花木兰》改编过度,内地票房仅2.78亿,还不如同期的小成本电影。
现在,轮到《白雪公主》……你可以说是巧合,但更可能是趋势。
有网友犀利总结:"迪士尼的操作,像极了某些互联网大厂的‘格式化创新’,改了半天,发现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那么,迪士尼真的就此没救了吗?
其实,观众要的不是"反zz正确",而是请不要在改编经典时,把最重要的东西弄丢了。
故事可以更新,角色可以进步,但核心精神不该丢。
就像经典的《灰姑娘》和《美女与野兽》改编版,
既尊重了原作精神,又进行了符合现代审美的调整,最终获得了全球观众的认可。
反观这次的《白雪公主》,如果迪士尼真的想要它成为新时代的童话,那不如先问问观众,什么才是他们心目中的童话。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