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语言为 : 簡體

Netflix上新黑白片:引領改編經典新風潮?
影視資訊

Netflix上新黑白片:引領改編經典新風潮?

自1955年上映以來,「雷普利」系列已經被多次改編,2024年Netflix出品的劇集又會有怎樣的吸引力?

來點背景

2024年還有什麼影視作品是黑白的?Netflix最新劇集《雷普利》就做了這樣的嘗試。

Netflix《雷普利》(Ripley‎)改編自帕特里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小說《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這個系列不僅塑造了20世紀犯罪小說中最經典的人物之一,更在型別小說領域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模式,而「雷普利」是一個在整個銀幕歷史上不斷被重塑的典型角色。

Netflix《雷普利》劇版由愛爾蘭男演員安德魯·斯科特(Andrew Scott)、達科塔·範寧(Dakota Fanning)、強尼·弗林(Johnny Flynn)主演。編劇兼導演斯蒂芬·澤裡安(Stephen Zaillian)和攝影指導羅伯特·埃爾斯維特(Robert Elswit)都是奧斯卡獎得主。

Netflix上新黑白片:引領改編經典新風潮?

《雷普利》海報封面。圖片來源:豆瓣


澤裡安因創作《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而獲獎;艾斯威特因《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的攝影獎而獲獎。他們在《雷普利》中合作,參考了經典黑色和希區柯克以及義大利電影巨匠的作品,光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觀看就已經是一種極致的審美。

《雷普利》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60年代的紐約,主人公湯姆·雷普利(Tom Ripley)是個窮困潦倒的騙子。但一次意外的機會讓他接到了一個差事,而這次旅程,也成了雷普利命運的轉折點。

雷普利要前往義大利找到一位富豪的兒子並說服他回家,雷普利找到了富豪的兒子和他的未婚妻。但隨著劇情的發展,雷普利發現自己被捲入了一場冒名頂替的謀殺案中。他利用富豪兒子的身份,過上了富人的生活,而富人的優待也讓他逃脫了警方的追捕。雷普利對富人身份的迷戀以及他的種種偽裝,不禁讓人對階級社會下的人性產生了深刻的反思。

風向劇觀

Netflix 的《雷普利》是對美國著名作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說《才華橫溢的雷普利》的改編,可以說是這部經典犯罪劇的所有版本中最接近原著的版本。

劇版的時間設定從20世紀50年代改為發生在1961年,即海史密斯小說設定的六年後。澤裡安和埃爾斯維特從20世紀60年代的黑色電影中汲取了很多靈感,主要借鑑了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和義大利導演費德里科·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作品,這解釋了為什麼該系列的時間線發生了幾年的變化。

小說與Netflix新改編版本之間的另一個重大變化,是湯姆最終如何獲得富豪兒子的遺產,使他能夠繼續在歐洲過著無拘無束的奢華生活。在書中,湯姆制定了一份未註明日期的最終遺囑,富豪夫婦毫無疑問地接受了這份遺囑,並相信湯姆在自己兒子最後幾周生命裡已經成為親密、可靠的朋友。也許是考慮到這個結局太不切實際,澤裡安系列的劇集以湯姆設法弄清楚如何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將富豪兒子的幾乎所有信託基金和財產轉移到他的名下,其中包括無價的《畢加索》。

這些都讓劇版《雷普利》與1999年電影版相比,更顯沉重,更顯現實,更具犯罪驚悚片的特點。

Netflix上新黑白片:引領改編經典新風潮?

圖片來源:豆瓣


當然,還有最明顯的部分,是該劇集的「黑白」拍攝手法。有人曾說,既然顏色已經存在,就沒有理由用黑白製作任何東西———黑白是出於非必然而使用的,而選擇性地使用它則是一種矯揉造作。也許是因為這樣,黑白攝影在電視和電影中變得如此罕見。

而Netflix版的《雷普利》做出了全新的嘗試,將這個莎士比亞風格的故事推向了更加藝術化的方向。它採用了黑白片的風格,讓視覺焦點從顏色轉移到形狀和光線。這種獨特的拍攝手法為劇集增添了厚重的氛圍,使其更具觀賞性。

Netflix上新黑白片:引領改編經典新風潮?

圖片來源:豆瓣


除此以外,在劇情上,《雷普利》不僅是一部扣人心絃的犯罪劇,更是一次對人性的深刻探索。雷普利的身份轉變和心理變化展現了人性中的複雜性,他不僅試圖逃避現實,還試圖透過冒名頂替來獲得自己嚮往的生活。然而,隨著劇情的發展,他發現自己越陷越深,無法擺脫謊言的困擾。

除了雷普利的角色之外,劇中還透過其他人物展現了階級社會的種種現象。富人的優待和盲目相信,以及對窮人的冷漠和歧視,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而雷普利則以一個冒名頂替者的身份,暗中觀察和揭露了這些現象,使得觀眾對社會階層的固化有了更深入地認識。

Netflix版《雷普利》忠實於原著,但又在細節部分做出了合理的調整;同時,以獨特的黑白攝影和深刻的人性探索賦予作品新意。在忠實原著基礎上創新改編、提升作品藝術性和社會價值,或許纔是跳出改編魔咒的路徑。

相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