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一部《政權/政權一載 / 府邸一載 / 宮殿 / 宮殿春秋 / 府邸 / 強權之末》吊足了觀眾胃口。
影后凱特·溫斯萊特傾情出演,加之充滿諷刺意味的政治黑色喜劇劇情直接把期待值拉滿。
然而,最終開播後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想演的太多但都沒拍出來,說好的「政Z諷刺」到頭來看點還不如男女主的調情有意思。
相比之下,同期播出的另一部冷門寶藏劇則“大膽”的多,拍出了政壇大人物們的骯髒背景,也拍出了在那個圈子中艱難求生的女性困境...
院長一口氣刷全集只覺得意猶未盡,今天就來講講它——
《大巴上的女孩/客車上的女孩 / 公車上的女孩》
The Girls On the Bus
HBO出品,一共10集,目前豆瓣評分8.0。
大概是同期開播的新劇太多,這部無論是主角陣容還是宣發都很難引起關注,直到播完了也沒有激起什麼水花,院長也是被朋友安利才發現它。
劇情改編自Amy Chozick的暢銷書《Chasing Hillary》。
主要講述4個女記者密切跟進一群有汙點的美國總統候選人,然後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狗血故事...
這是一部女性群像劇,主角是四位政治記者。
劇名中提到的“大巴”正是“記者巴士”,他們需要跟隨追蹤報道的候選人,他們的新聞報道既能為候選人造勢,亦能透過輿論把候選人推下臺。
這四位記者風格各異,但都奔著一個目標前行:為民眾揭開真相。
塞蒂,紐約衛報記者。
文筆犀利且總能發現其他媒體人發現不了的細節,深挖之下寫出的文章很能打動人。
懷抱一腔熱忱,是政治新聞界的黑馬型人物。
但是她最大的問題就是總在文章中代入個人感情,對某個候選人的偏愛讓很多民眾懷疑她報道的客觀性。
金柏琳,全向自由新聞記者,敢想敢做。
作為一名黑人女性在這個圈子裏生存格外艱難,所以她從不放過任何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可惜總是不被重用。
然而,她一面要連軸轉的工作,一面還得應付準婆婆的資訊轟炸,努力在工作與婚姻中尋求平衡。
葛瑞絲,記者界的“大姐頭”。
在政治新聞界摸爬滾打幾十年,人脈極廣,眼光毒辣,總能拿到一手訊息,但是一直活在前輩老爸的陰影下,拼命想證明自己。
長時間忙於工作使得她疏忽對女兒的管教,母女之間感情逐漸出現裂痕,母親這一角色讓她心力交瘁。
洛拉,不是專業的記者,她是一位網紅博主。
推特粉絲人數比華盛頓郵報還多,她為年輕人發聲,呼籲年青一代關注政治。
雖然粉絲多,但爲了賺錢也要昧著良心推薦金主爸爸的廣告,不夠”專業”的她也很難擠進記者圈。
正值美國大選期間,四人紛紛追隨候選人腳步來到了愛荷華州。
塞蒂押寶的目標是卡羅蘭·班奈特,因為她有軍事背景,做州長時改革過公立學校,還曾以筆名寫過懸疑小說,是特別有實力的一位女性。
這次她必須爭取第一位採訪飯班奈特,向老闆證明實力,倘若班奈特真的獲選,她也能順勢成為白宮記者。
為此,她上下打點了班奈特周圍的工作人員,可是,萬萬沒想到,班納特的新聞秘書換人了!
還換成了塞蒂的前男友,準確來說,應該算是曾經的床伴,而且當時分開的並不愉快,對方可以說是一直記恨著塞蒂…
於是,第一個採訪的機會落在了全向自由的金柏琳身上。
爲了獲得採訪地點,塞蒂主動找金柏琳套近乎,卻不巧碰上金柏琳外出。
她臨時替同事出一趟外勤,結果在採訪中遭到襲擊,滿身被灑滿了牛奶。
在所有人都觀望的時候,洛拉主動站出去幫助金柏琳逃離現場。
結果,洛拉在網上也遭到抨擊抵制,金主要取消合作。
而金柏琳因為遲遲打不到車,馬上就要錯過採訪班納特的機會。
塞蒂在洛拉的直播中注意到二人的窘境,拜託朋友去接她們,也有了跟金柏琳談判的籌碼,成功獲得跟班納特採訪的機會。
這次採訪讓塞蒂重新認識了班納特,被她的話所打動,寫出一篇大誇特誇的稿件。
卻不成想,當天晚上班納特就曝光醜聞:加入「X愛俱樂部」,還招攬無知男女從事不正當性活動。
顯然,這次塞蒂壓錯了寶。
但是,班納特並沒有立刻下臺,她請來了一個重磅級好友:費麗希緹·沃克。
這個讓民眾深愛的女人,三年前也曾參加過競選,彼時的她也是塞蒂的最愛。
可惜,最後她落選,塞蒂也一朝回到解放前。
不過,這次沃克站出來力挺班納特只是表象,她深知班納特不可能獲選,她只是藉助這次機會給自己接下來參選造勢。
沃克的加入讓選舉的未來變成了一個未知數,她重視女性地位,收穫一大批女性追隨者,但同時也引起部分男性的不滿。
在沃克發言現場,一個廚師故意羞辱她,稱女權主義者摧毀美國,摧毀家庭,把女性說成為男性服務的所屬品。
沃克當場解開胸罩放在灶臺上燃盡,致敬1968年美國小姐大賽上的焚燒胸罩”運動,這也是女權主義反抗男權社會的代表運動之一。
其實沃克之所以被眾人追捧,也是因為她是最有希望進入白宮的女人,這也側面證明了人們對男女不平等的不滿。
不僅是政壇,幾位女記者也因為女性身份被過度苛責。
金柏琳的丈夫口口聲聲說愛她,卻在她工作的關鍵轉折點求婚,想用婚姻綁住她;
葛瑞絲已經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記者,但還要面臨著家庭與工作平衡的窘境,女兒不理解她對事業的追求,一味指責她不關心自己。
特別喜歡劇中葛瑞絲對女兒說的這段話:
“我花大半成年時光打造作品集,不是為麼讓大家記得我是媽媽。隨便誰都能生小孩,我的團隊拿過3次普利策獎!我的事業將會是我訃聞的開頭,而你,親愛的,排在最後。”
女性終其一生奮鬥的目標不過是想證明自己不只是“XXX的妻子”、“XXX的母親”,她只是她自己。
她可以追求事業,也可以選擇在家相夫教子,但無論是哪個選擇都不應該是某人的附庸,更不應該淪為男權社會的僕人,競爭的犧牲者或者背鍋俠。
《大巴上的女孩》纔是我們想看到的“大女主”劇,把每一個女性角色都刻畫的如此鮮活。
對於政治爭鬥的描述也很“敢”...
當然,太過“精彩”的就不能在這裏多說了,需要大家自己去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