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動畫,都是我們對於這個世界認知的啓蒙。
在二次元的世界裏,充斥著超出現實世界的存在。
也正因如此,孩子對於這個世界天馬行空的幻想,能夠被動畫很好地承載。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部動畫。
它的題材看起來並不針對成年人,但這個經典的故事,卻能喚起很多人對於童年的回憶。
它就是——
《窗邊的小豆豆》
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窗邊的小豆豆》並不是一個陌生的故事。
這部來自於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的兒童文學,是很多人小時候都讀過的書。
至今,它仍被收入在教育部公佈的《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中。
《窗邊的小豆豆》首次出版於上世紀80年代。
時隔40多年,它終於被改編成動畫,與觀眾見面。
而這部動畫電影在上映後,也得到了觀眾和業內的肯定。
豆瓣8.4分。
且獲得了有動畫界“奧斯卡”之稱的“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的長片水晶獎提名。
而小編作為一名普通觀眾,在長大後再去看這個童年的故事。
竟然發現,它能夠帶給人同樣的感動和溫暖,同時,又有不一樣的感受。
小豆豆在一年級的時候,就被學校要求退學了。
無論是老師還是同學,都覺得她是個怪孩子。
事實上,小豆豆所做的那些“壞事”,僅僅是因為她活潑好動一些。
比如,因為好奇學校課桌的構造,小豆豆會忍不住把它掀開又闔上。
或者,發現有街頭藝人從窗外經過,小豆豆會跑到窗前和他們打招呼,還會邀請藝人表演一番。
但這些行為在老師眼中,就是一個典型的不聽話的孩子。
儘管媽媽極力懇求,但小豆豆依舊沒有逃離被迫轉學的命運。
巴學園,便是小豆豆要去的新學校。
小豆豆第一次來到巴學園的門口,就愛上了這個“奇特”的學校。
這個學校的校門很特別,是長著嫩芽的樹樁。
教室也很特別,不是房子,而是電車。
媽媽帶著小豆豆去見巴學園的校長——小林校長。
面對素未謀面的校長老師,小豆豆毫不怯場,大方介紹自己。
而小林校長也並沒有像其他老師那樣,丟下孩子只和家長溝通。
相反,他讓媽媽去外面等一等,只把小豆豆留下,和她聊天。
兩人就這樣面對面坐著。
校長並沒有問小豆豆任何針對性的問題,只是讓小豆豆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於是,小豆豆就這樣漫無邊際地說了很多。
譬如今天來學校的路上,在車站的見聞。
譬如曾經的老師是什麼樣子。
譬如自己和爸爸媽媽的日常生活。
小豆豆很善於表達,但最後,她還是有些失落地問道——
可是,他們為什麼都叫我怪孩子呢?我明明叫小豆豆啊。
小林校長並未直接解釋什麼。
只是告訴小豆豆,你是個很好的孩子,歡迎來到巴學園。
就這樣,小豆豆終於能夠在電車教室裏上課了。
趴在電車教室的課桌上,小豆豆做了一個神奇的夢。
夢裏,她乘著電車去到了很多地方。
森林、天空、海洋……
小豆豆的班上有10個同學,大家的興趣愛好都不一樣。
而這裏的課程也並不需要大家統一坐在教室裏聽課。
老師會寫出每天需要學習的課程,大家挑著感興趣的學習就好了。
於是,有的人彈鋼琴,有的人畫畫,也有的人去操場跑步。
而坐在小豆豆身後的泰明,因為患有小兒麻痹症,行動不方便,便總是埋頭看書。
泰明的特殊,吸引了小豆豆的注意。
兩人也逐漸成爲了要好的朋友。
小豆豆會努力拖著手腳無力的泰明,爬上梯子,去到她樹上的小屋。
那是泰明第一次從高處,看到學校的風景。
泰明會在小豆豆的寵物小雞去世時,安撫住小豆豆的情緒。
在巴學園裏,小豆豆不再是那個別人口中的怪孩子。
儘管她依舊活潑好動,甚至會因為心愛的錢包不小心掉進茅廁而直接去掏糞坑。
但沒人會評判她是對還是錯。
小林校長看到掏糞坑的小豆豆,只會告訴她,找完了要清理好。
在這裏,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由地長大。
一切的美好,因為戰爭的到來戛然而止。
作為根據作者真實童年經歷改編的故事,那個年代,正是二戰時期。
珍珠港事件後,日本本土的民眾們,也無法擺脫戰爭帶來的陰影。
泰明的離世,充斥著緊張氛圍的社會,被炸燬的巴學園……
這些,無一不催促著小豆豆快速長大。
相較於大多數我們熟悉的經典日本動畫。
《窗邊的小豆豆》看起來要平淡很多。
沒有湯婆婆,也沒有龍貓,沒有會魔法的哈爾,也沒有古老的天空之城。
但僅僅是小豆豆學習生活的日常,依舊會讓人感受到溫暖。
她是幸運的。
父母並不會因為她是“怪孩子”而要規訓她,才能讓她有機會來到巴學園。
而在巴學園裏,她感受到的是鼓勵,是友愛,是自由成長的模樣。
只是如今長大後,再看這個故事,卻更能感受到戰爭對於人的傷痛。
會忍不住想,如果沒有戰爭,也許小豆豆的一生,會更加美好順遂吧。
巴學園也會迎來更多可愛的孩子們。
不可否認,《窗邊的小豆豆》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好故事。
它能夠給予孩子們溫暖,也能讓大人們反思。
暑假來了,也許你也可以帶著身邊的孩子,一起看完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