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太多年輕人輕生的新聞....
是什麼讓這些年輕的生命,早早地選擇了放棄?是學業的壓力?是工作的焦慮?還是對未來的迷茫?
韓國電影《下一個素熙/陰影下的她(臺)》,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這部電影,以一個花季少女的死意決絕離開人世為起點,
揭露“實習制度”背後,赤裸裸的剝削和無奈,
也展現了“素熙們”在冰冷的社會現實面前,無處可逃的絕望。
01
青春淪為冰冷的資料
誰來傾聽這無聲的吶喊?
《下一個素熙》用最殘酷的方式撕開了韓國社會的光鮮外衣,
將底層年輕人被體制吞噬的悲劇,血淋淋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在這裏,青春不是夢想與希望,而是冰冷的資料,
是無休止的壓榨,是令人窒息的絕望。
“下一個素熙”,這五個字,如同詛咒般,預示著悲劇的輪迴。
素熙們,不過是資料包表上的一個符號,
是被隨意丟棄的棋子,他們的血與淚,
在冰冷的體制面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影片最令人心碎的,莫過於素熙的孤獨。
在學校,她是老師眼中不顧學弟學妹就業機會的任性學生;
▲素熙不繼續實習,就會降低這個班的就業率,降低老師的KPI,砸學弟學妹的出路...
在公司,她是上司壓榨的物件;
▲業績不好她會被罵,業績第一身為實習生的她拿不到提成...
在家裏,她是父母眼中不懂事的女兒。
▲素熙說不想去公司了,母親就裝聽不見...
沒有人真正關心她,傾聽她的聲音,即使是朋友,
也無法真正理解她的痛苦。
▲素熙的朋友...
當活生生的個體,被資料化,被物化,被異化,
我們還能看到多少人性的光輝?
《下一個素熙》這聲控訴,是時候被聽到了!
02
《下一個素熙》的“意外”
正是揭開了“實習”這塊遮羞布下,
赤裸裸的剝削和無奈。素熙們,
如同被KPI考覈驅趕的驢子,
永不停歇地追逐著那虛無縹緲的“胡蘿蔔”。
影片前半段,那日夜不休的語音轟炸,
如同潮水般將素熙淹沒。
她們被迫成為“彙集負面能量、吸納並消音的垃圾桶”,
機械地重複著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話語。
這份工作,不需要費腦,不需要創造,只需要無限的忍耐和重複,
如同流水線上的螺絲釘,被無情地安裝、使用、丟棄。
更令人心寒的是,素熙們拿著微薄的實習工資,卻幹着正式工的活,
毫無保障的合同,意味著她們隨時可能被公司掃地出門。
她們的青春,就這樣被廉價地榨取、消耗,
最終只留下滿身的疲憊和無盡的空虛。
《下一個素熙》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當“實習”變成了一種剝削的藉口,
當年輕人的夢想和熱情被現實無情碾壓,
我們該如何守護住青春的價值和尊嚴?
03
“下一個”與“倖存者”
當我們注視著“素熙”,也在審視著自己
《下一個素熙》的後半段,鏡頭轉向了那些看似“倖存”的人們,
他們曾經是素熙身邊的同學、同事,甚至是朋友,卻在體制的巨大壓力下,
選擇了不同的“生存方式”。
影片前半段,在素熙的光芒下,這些配角顯得懦弱、自私、冷漠,甚至是可笑的。
但當素熙離開後,我們才驚覺,他們也是這個冰冷體制下的受害者,
他們的“缺陷”,正是他們“適應”這個世界的“保護色”。
前輩的“不貼心”,
或許是因為她早已在職場中被磨平了稜角,學會了明哲保身;
閨蜜的“逃避”,或許是因為她無力承受現實的殘酷,
只能選擇用虛幻的快樂麻痺自己;
工友的“城府”,或許是因為她過早地洞悉了社會的規則,
學會了用精明來保護自己。
他們不是“壞人”,只是“被時代異化”的普通人。
當他們帶著愧疚,回憶起與素熙的點點滴滴時,
我們才真正意識到,“下一個素熙”,
可能就是我們自己,或者我們身邊的人。
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的旁觀者,同時也是參與者,
我們無力改變這個冰冷的體制,
卻可以選擇不成為下一個“素熙”,不成為冷漠的幫兇。
04
現實的殘酷:
當“效率”凌駕於一切,
我們都可能是“下一個素熙”
電影裡的現實,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過於接近。
外賣配送時間被壓縮到極致……
網路直播間的惡語相向……
在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的時代,
每個人都如同機器上的螺絲釘,被無情地運轉、壓榨。
素熙的悲劇,並非因為她不夠“堅強”,
而是因為這個社會沒有給她足夠的緩衝和支撐。
當“效率”凌駕於一切,當“個體”被“資料”取代,悲劇的種子早已埋下。
我們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
卻忽視了科技背後的人性溫度。
我們沉迷於虛擬世界的狂歡,
卻忘記了現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連線。
正如你所說,人不是機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極限。
素熙的悲劇,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悲劇。
我們都是這場悲劇的參與者,也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
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保留人性的溫度,
在享受科技的同時,不忘關懷彼此,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05
所有人都在KPI
教育廳專員再次強調就業率,
每個人都表現得不痛不癢、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踢皮球、推卸責任,官僚主義的嘴臉,在這場冰冷的推諉中暴露無遺。
這哪裏是素熙一個人的悲劇?
分明是整個社會結構的病態!
教育系統淪為追逐就業率的工具,學生成了冰冷的“資料”,
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死活,只有無止境的壓榨和剝削。
這令人窒息的現實,讓人不寒而慄,卻又無力反駁。
自殺率高居第一,生育率倒數第一,
這觸目驚心的數字,難道還不足以敲響警鐘嗎?
更可怕的是,素熙的遭遇並非個例,
而是整個東亞社會共同的困境。
這無處不在的絕望,就像一張巨大的網,
將無數年輕人囚禁其中,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口......
可是,即使“拍出來也沒用”,即使不是每部電影都能像《熔爐》《素媛》一樣改變現實法律!
這世界也仍然需要像警察宥真一樣追根究底的人,
需要像這樣看起來“沒用”的電影。
因為,發聲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這部電影的意義,不在於它能否帶來立竿見影的改變,
而在於它敢於直麵現實的勇氣,
在於它對社會弊端的深刻揭露,
在於它對弱勢群體的深切關懷。
它像一把尖刀,刺破了現實的虛偽面紗,
將那些隱藏在暗處的骯髒與罪惡,赤裸裸地暴露在陽光之下。
它也像一束微光,照亮了那些被黑暗吞噬的角落,
讓那些絕望無助的人們,看到一絲希望,感受到一絲溫暖。
06
再Nb的理想也幹不過現實!
素熙跳舞的畫面,貫穿始終,像一首悲歌,
低吟著青春的逝去與希望的破滅。
而導演在結構上的巧妙安排,更讓人拍案叫絕。
宥真的探訪,如同抽絲剝繭,一步步揭開真相的面紗。
而那些穿插其中的倖存者敘事,則像一把把重錘,敲擊著觀眾的心臟。
他們,也是“素熙”,是這個冰冷社會中的邊緣人,
在絕望中掙扎,在痛苦中煎熬。
更令人心碎的是,當成年人忙著推卸責任、粉飾太平時,
這些孩子們卻揹負著沉重的罪責感。
“如果當初我能…...”
“要是我沒有…”
他知道的,他們什麼都知道...
這種無力的自責,像毒蛇般啃噬著他們的內心,將他們推向更深的深淵。
這無聲的控訴,振聾發聵,讓人不寒而慄。
從《熔爐》到《寄生蟲》,從《素媛》到《少年法庭》,
韓國影視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將社會現實撕裂在觀眾面前。
毫不誇張地說,韓國電影人,可能是這個國家最關心國家大事的人。
他們用鏡頭記錄著社會的不公,
用故事拷問著人性的善惡,
用影像推動著國家的進步。
敢拍、敢言、敢為,這不僅是韓國影視作品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