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非常難忘的電影中的時刻。
小奈的話非常喜歡是枝裕和電影《如父如子/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港) / 我的意外爸爸(臺)》中沒有血緣關係的父子二人並排走在分岔小徑的一幕,令人心碎不已。
今年《如父如子/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港) / 我的意外爸爸(臺)》迎來上映10週年,小奈安利給大家安利這部打動我的電影,有小奈的影評。
導演: 是枝裕和
編劇: 是枝裕和
主演: 福山雅治
共演:尾野真千子 / 真木陽子 / 中川雅也 / 風吹淳 / 國村隼 / 樹木希林 / 夏八木勳 / 井浦新 / 二宮慶多 / 黃升炫 / 足立智充
是枝裕和不用小奈多做介紹了,當今日本在國際上最有名的導演之一。
是枝裕和的作品,很多是關於殘酷的事,但他總是以溫柔的方式呈現,這部《如父如子》也是如此。
《如父如子》入圍了2013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終拿下了評審團大獎(僅次於金棕櫚獎)。
在豆瓣上有8,7分,是那年評分第二高的日本電影。
下面為電影的故事介紹,有影評,可能含劇透~。
在大公司工作的一流建築師良多,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妻子溫婉賢淑,兒子乖巧懂事。
良多每天努力工作,堅持給兒子慶多提供最好的教育。
慶多連面試私立小學,都要先上專門的補習班。
面試官問:你夏天的時候做了些什麼?
慶多答:跟爸爸一起野營、放風箏。
面試結束,良多問兒子:“你沒有和爸爸一起野營過,為什麼要那樣說?”
慶多告訴他,是補習班教的。
因忙於工作,良多幾乎從不陪兒子出去玩。
升學面試,也是勉強抽空才能去。
妻子有過抱怨,但也能體諒丈夫的辛苦。
每天,良多加班到很晚纔回家。
到家關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兒子有沒有好好練鋼琴。
在外人看來,良多一家無疑是令人羨慕的家庭,儘管父子倆的關係並不親密。
但平靜的生活,很快被醫院的一通電話打亂:
6年前,孩子出生時,他們和另一家抱錯了。
對方是鄉下的一戶普通人家。
父親齋木守著一個電器店,母親在便利店打工。
除了抱錯的琉晴,家裏還有兩個更小的孩子。
雖然不富裕,但這家人的生活,顯然更豐富、快樂:
交換兩個孩子的照片時,慶多隻有一張正襟危坐的證件照,琉晴卻笑得一臉燦爛。
父親齋木還拿出手機裡拍的影片,回憶一家人遊玩的場景。
兩個孩子初次見面。
打招呼時,鄉下的琉晴的聲音爽朗。慶多卻有種與同齡男孩不相符的靦腆和拘束。
孩子們開心地吃著東西。
父親良多發現琉晴有咬吸管的習慣,一直用審視的眼光盯著他。
彷彿不敢相信,這纔是他的親生兒子。
開始走法律程式前,兩家人決定先在週末,讓孩子互相留宿,適應一段時間。
琉晴剛到良多家,吃飯時,拿筷子的方式就遭到了批評。
甚至晚上洗澡,也被要求練習用筷子夾水裏的玩具。
父親良多制定了很多規矩,想糾正琉晴的壞毛病。
琉晴卻變得更加任性。
他用牙膏在洗手間的鏡子上畫畫,用手掌亂彈鋼琴……
直到良多大聲訓斥他,才停下來。
有天,良多一家躺在客廳的地上,對著“流星”許願。
琉晴說,他想回到爸爸媽媽身邊。
良多和妻子感到沮喪,意識到琉晴沒有真正接納他們作為父母。
齋木家,卻完全是另一種模樣。
比起冷冰冰的規則,更注重溫馨的家庭氛圍。
父子泡在同一個澡盆裏。
爲了幫新來的慶多緩解不適應的情緒,齋木跟他玩水,逗他開心。
到了晚上,還沒適應新環境的慶多,一個人坐在角落發呆。
齋木的妻子看出他想家,會用開玩笑的方式來安慰他。
感受到溫暖的慶多,只猶豫了一下,就伸出手抱住了她。
齋木明白,只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心扉,孩子才能接納他這個父親。
他耐心地幫慶多修玩具,給他講他感興趣的故事,陪他一起玩遊戲……
離開了生活了六年的家,慶多在這裏,也可以笑得開心。
席勒說: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於血肉關係。
“一個男人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父親,也許應該放棄只從自身出發成為父親的想法。
只有當一個孩子接受和承認你為父親,你才能成為父親。”
比起血脈的聯絡,更重要的,是內心的羈絆。
可惜的是,良多一家的相處模式,纔是現實中大多數家庭的縮影。
在良多看來,陪伴和照顧孩子,都是母親的任務。
父親只要努力工作,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就足夠了。
齋木說,自己半年內陪慶多的時間,比良多六年以來還要長。
良多理直氣壯地反駁: 有工作在等著我。
齋木頓了頓,反問: “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生性樂觀的齋木,信奉“能拖到明天做的事,絕不今天做”。
他願意將大把的時間花在家人身上。
和孩子相處起來,就像是一對互相信任的朋友。
琉晴承受不了壓力時,總會向父母表達心情、尋求幫助。
因為他知道,父母可以依賴。
這種依賴像一層防護網,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而慶多迫於父親的威嚴,只敢小心翼翼地隱藏自己的情緒。
聽見父母因是否要把自己換回去而產生爭執,獨自在房間裡的慶多,只是默默縮排被子裡,沒有追問。
他順從地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把慶多送去齋木家之前,父親良多像佈置任務一樣囑咐他:不能哭,不能打電話回家。
對許多孩子來說,父親兩個字,就等於規則和權威。
長期受到父親過於嚴厲的教育,只會讓他產生畏懼情緒,心理上的疏遠一點點累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資料顯示:
在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選擇的傾訴物件中,前四位分別是同性朋友、母親、異性朋友和兄弟姐妹。
不同的是,日韓美的高中生都把父親放在了第五位。
而在中國,“父親”是第六傾訴物件,排在網友之後。
心裏有煩惱,寧願向素不相識的網友傾訴,也不願意跟朝夕相處的父親交流。
良多式的父親們可能不會想到,自己和孩子的關係,已經生疏到這樣的地步。
大多數家庭,習慣了良多父親式的缺席。
只不過,習慣並不代表不在意。
在孩子心裏,父親一直很重要。
比如母親告訴兒子慶多,不想練琴的話,可以不用勉強。
慶多果斷拒絕了。
他說,學鋼琴,才能讓爸爸更喜歡他。
比如有天,良多拿出相機翻看,發現裡面多了許多自己熟睡的照片。
都是兒子慶多偷偷拍下來的。
跟父親在一起的場景,慶多都想記錄下來。
即使父親因為工作太累,早就睡著了。
電影表面上是兩個父親互相選擇孩子,其實,是孩子選擇了父親:
慶多在相機裡留下爸爸的照片,琉晴許願回到原來的父母身邊。
孩子的愛很簡單,也很動人。
你對他溫柔時,他會回報更多的善意;
偶爾兇他時,他記得的仍是你的好。
翻譯家傅雷給兒子寫過一封懺悔信。
他說,自己每天都會因為穿衣吃飯的小事,衝兒子發脾氣。
有次晚飯後,傅雷在書房看報,兒子突然走過來。
傅雷因為被打擾,忍不住吼了一句:“你又來幹什麼?”
兒子沒有說話,跑過來抱了他一下,就走開了。
傅雷寫道:
“你剛離開書房,報紙就從我手中滑落到地上,一陣強烈的內疚和恐懼涌上心頭。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如此粗暴也萎縮不了你對父親的愛。”
在孩子來到世界的最初幾年,父母的一切,都是最好的。
他們曾給過父母最毫無保留的愛。
而很多父母即使再愛孩子,也難免會拿他們跟別人家的小孩比較,覺得他們不夠完美。
鋼琴演奏會上,沒發揮好的慶多,誇讚其他小朋友彈得好聽。
遭到父親良多的指責。
他覺得兒子不努力、不上進。
這件事甚至堅定了良多要交換孩子的決心。
可是,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或許有些方面比不上其他人優秀,或許努力了也達不到父母的期望,仍是獨一無二的。
有人說:“所謂家人,就是沒有人會被放棄。”
哪怕彼此都不完美,卻是世界上最願意無條件地守護彼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