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是帶著疑問走進電影院的:為什麼《小丑2/小丑:雙重瘋狂(臺) / 小丑:雙瘋(港) / 小丑2:二聯性精神病 / 小丑2:雙重瘋狂》從一部現象級佳作的高度,跌到了口碑、票房雙雙撲街的地步?
上一部可是以8.7的豆瓣評分席捲全球。
而這一部呢,剛上映就被罵得體無完膚。
爛番茄新鮮度只有30%多,豆瓣開分才6分,剛剛到及格線。
這落差,實在太離譜了。
看完電影,我總算找到了答案。
這部片子,其實並不差,但它確實狠狠地"背叛"了那些深愛第一部的觀眾。
小丑2:雙重妄想/小丑:雙重瘋狂(臺) / 小丑:雙瘋(港) / 小丑2:二聯性精神病 / 小丑2:雙重瘋狂
《小丑》系列的第一部,可以說是亞瑟·弗萊克如何一步步被哥譚這座城市逼上絕路。
最終化身成為一個象徵反抗與混亂的"小丑"。
觀眾在那個故事裏看到了社會的黑暗、精英階層的腐朽,以及底層人民的憤怒。
亞瑟因此成爲了某種意義上的"反抗英雄"。
那種從壓抑到釋放的痛快感,讓這部電影火爆全球。
但到了《小丑2》,導演幾乎推翻了所有這些設定。
亞瑟在片中不再是那個反抗不公的象徵,而更像是一個被誤解、被利用的可憐人。
更離譜的是,這次他徹底清醒過來了:他發現自己並不是那個"英雄",只是個精神分裂的失敗者,
甚至連他的"粉絲"們也對他失望透頂。
這讓許多抱著期待進場的觀眾感到被"釣魚執法"了。
你以為會看到更多關於小丑反抗世界的場面,結果卻得到了一巴掌,打醒你去面對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電影中最核心的場景,是法庭上的小丑審判戲。
亞瑟在這裏,接受了來自身邊最親近的幾個人的控訴。
這些人,包括第一部中那些曾經和他關係不錯、甚至讓觀眾感到同情的人物。
導演透過他們的證詞,完全撕開了亞瑟的自我幻想。
第一個上場的,是亞瑟一直暗戀的鄰居。
在亞瑟的視角中,他從未傷害過她和她的孩子,甚至覺得自己對她很好。
然而在鄰居的證詞中,她說自己一直生活在恐懼中,不是因為亞瑟,而是因為"小丑"。
她看不到亞瑟的善良,只能看到小丑的恐怖。
然後是亞瑟第二個證人出場時,觀眾的心會揪得更緊:那是亞瑟的侏儒同事。
還記得上一部電影裡,亞瑟唯一放過的人就是他。
他不僅沒嘲笑亞瑟的精神狀況,還在最黑暗的時刻給予了關心。
在觀眾的視角里,侏儒同事是亞瑟心底最後一絲善良的象徵。
但到了這部電影,導演毫不留情地推翻了這一點。
侏儒同事的證詞揭露了一個事實:他並沒有因為被亞瑟放過而感到幸運,反而一直生活在深深的恐懼和心理創傷中。
目睹亞瑟的暴力和殺戮,他不再視亞瑟為朋友,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怪物。
你以為倖存就意味著正義?
不,倖存者承受的心理壓力,比死亡更可怕。
這就是《小丑2》最具顛覆性的地方。
它不再讓觀眾站在"小丑"的一邊,而是逼你去直麵那些被他影響和傷害的普通人。
在這場審判中,小丑被從神壇上拉了下來,成了一個孤獨、悲慘、令人心碎的角色。
這一切都在逐步構建亞瑟的心理崩潰。
他曾以為自己成了象徵反抗的英雄,但最終發現那些熱愛"小丑"的人,只是愛上了那個面具,而不是亞瑟本人。
他們愛的是小丑的瘋狂和暴力,而不是亞瑟的痛苦和掙扎。
哈莉·奎茵的出現,就是這種"狂熱"的具象化。
她瘋狂地迷戀小丑,把所有的愛都投射在那個面具之上,然而亞瑟並沒有因此得到安慰。
相反,她的存在讓他意識到,自己不過是被世界利用的工具。
哈莉對"小丑"的愛,正是外界對亞瑟的漠視。
這種錯位的愛情,讓亞瑟的崩潰更加不可避免。
你可能已經聽說了,這部電影加入了歌舞元素。
hello,這裏不是印度。
作為一部深刻的心理片,突然蹦出歌舞似乎有些違和。
歌舞甚至佔據了電影的前半部分,而這一部分主要是亞瑟沉浸在"小丑"的身份裡,享受成為狂歡象徵的過程。
可問題恰恰在這裏:這一段太長了。
電影大部分的篇幅都在重複展示亞瑟如何沉迷於自己的"小丑"身份。
而這些內容,在上一部的結尾其實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觀眾早就明白了小丑的吸引力,卻不得不反覆觀看他如何"享受"這個身份。
這種拖沓,讓電影的節奏變得極其不合理,尤其是後半部分亞瑟覺醒的轉折顯得倉促而無力。
最讓人失望的,或許是亞瑟的覺醒。
經過那麼多鋪墊,亞瑟在獄中被打了一頓,
又目睹了一個狂熱的"小丑"追隨者被獄警打死。
這些刺激居然成了他突然認罪的原因。
他上法庭坦白一切,承認自己只是亞瑟,而不是小丑。
這轉折實在太簡單了。
對於一個曾經目睹過無數死亡、甚至親自制造了混亂的小丑來說,這樣的覺醒顯得毫無說服力。
我們期待的是更深層次的心理崩潰,然而電影卻草草了事。
更讓人遺憾的是亞瑟的結局。
按照導演的邏輯,亞瑟註定會被自己的追隨者弒神,然而電影沒有充分展開這個心理過程。
最終,他只是被一個新的小丑殺死,那個兇手在割開自己的嘴巴後,成爲了新的混亂象徵。
結局雖然象徵意味十足,但太過倉促。
作為"小丑"這個文化符號,亞瑟的死顯得不夠有力,缺乏應有的深度和重量。
《小丑2》是一部充滿自我反思的作品。
它大膽地顛覆了第一部所建立的所有設定,甚至讓觀眾感到被"背叛"。
這部電影的野心最終敗給了自己的節奏問題和對重要轉折的處理乏力。
儘管它有著出色的表演和令人深思的主題,但在敘事上卻缺乏打動觀眾的力量。
這個"推翻"的過程,雖然有魄力,但也讓人感到疲憊。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