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劇集井噴的時代,鮮有作品讓人駐足細看。
但最近,蘋果新出的一部劇集引發了的“真香”觀感。
它不是萬人空巷的大爆款,甚至稱不上“現象級”。
它就是阿方索·卡隆首次觸電電視劇的作品《免責宣告》。
該劇不是反轉密集的短劇。
可偏偏那些看似漫不經心的情節、對話和鏡頭,卻都在不經意間挑動人心。
能欣賞它的,絕對是真·享受情節、演技和敘事技巧的劇迷。
免責宣告
劇集有三條敘事線,每一條都各自有獨特的視角和張力。
不急不緩、層層遞進地將過去與現在交織,充滿懸念。
第一條線,用一個衝擊性的場景開場:
一列火車上,一對陌生男女曖昧相對,隨後進入熱烈親密的狀態。
正當氣氛升溫,這段“激情”卻戛然而止。
僅三分鐘便切換畫面。
留給觀眾的是撲朔迷離的關係和未完的疑問。
第二條線,就是劇集的主視角:
一位事業有成、光芒四射的女記者和丈夫出席頒獎典禮。
她剛憑藉一部深刻揭露社會黑暗的紀錄片獲獎,走上領獎臺接受掌聲。
表面看,她是個光彩奪目的成功人士,家庭美滿、事業有成。
然而,就在慶祝當晚,她收到了一本神秘的小說。
翻開書頁,隨著字字句句撲面而來,她逐漸陷入惶恐。
因為書中那個角色的經歷,似乎在精準復刻她的隱秘往事。
她的恐慌從夜晚延續到清晨,甚至起身嘔吐。
她隱隱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巧合,而是有人用小說來揭穿她隱藏多年的秘密。
甚至開始報復她。
可怕的是,連她的兒子也收到這本小說。
兒子讀後不僅沒有同情,反而直言書裡的女人“活該”。
這無疑像刀子一樣刺入女主心底。
這一切,讓她無所適從,而她丈夫並沒有意識到她的崩潰。
第三條線,聚焦在一位失去妻子的老年男子身上。
老人在整理妻子遺物時,偶然發現了她生前寫的一本小說。
書中夾著一組女主的裸照。
眼前的這些照片和書裡的故事,將老人的悲傷擊碎成了憤怒。
這女人究竟是何許人?
她與自己的悲慘過去有著怎樣的聯絡?
於是,三條線慢慢匯聚成一個驚人的秘密,逐漸揭示出當年那段纏綿悱惻、充滿禁忌的關係。
那是20年前的地中海海邊,一個鬱鬱寡歡的年輕少年遇到了女主。
她的伴侶有事離開,而少年也剛被女友拋下。
兩人各懷心事,在陽光和沙灘的撩撥下,荷爾蒙衝破禁忌。
卡隆的拍攝手法頗具匠心,他用夢幻的光影、虛實交錯的畫面,來捕捉這段短暫卻激烈的情慾邂逅......
在20年前的浪漫邂逅之後,少年因救女主的兒子而遇難。
女主雖然在表面上始終拒絕承認這段關係,但她的丈夫卻懷疑不已,認為她在撒謊。
劇中的敘事技巧讓觀眾一開始就帶有偏見,容易認為她是個操控人心、口是心非的“綠茶”。
有趣的是,劇中所有與女主相關的回憶場景,畫面都被渲染得溫暖柔和,似乎帶著一層夢幻濾鏡。
可在老人的視角中,一切都籠罩著冰冷的現實色調。
再加上時而出現的旁白,進一步引導觀眾的情緒,幾乎讓我們全程被一種刻意設計的“真相”所牽引。
到第四集,真相似乎呼之欲出:
女主當年確實和少年有情感糾葛,但她極力撇清關係。
她的冷漠甚至直接導致了少年的死亡。
看似一切已成定局,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明確。
但女主的辯解、少年的母親透過照片和片段“重寫”真相。
這一切似乎在暗示觀眾,未必能透過表面敘述來了解事情的真相。
還有,女主拒絕承認情人身份,到底是因為道德自尊,還是另有難言之隱?
她的抗拒,不是簡單的“綠茶”本性,或許另有隱情?
《免責宣告》不是一部容易消化的作品,它沒有明確的“正義”“道德”立場。
觀眾既無法簡單地同情女主,也無法徹底將她定義為惡人。
每一條敘事線都透過不同的視角,似真似假地呈現出“真相”。
作為觀眾,真相可能永遠模糊。
卡隆要的,或許不是揭示真相,而是讓我們反思自己對“真相”的偏見。
在《免責宣告》裡,真實的操控者,或許不是劇中任何一個角色,而是每個帶有成見的“觀看者”。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