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電影是《熔爐/無聲吶喊(港)/漩渦》,相信很多小夥伴早就看過了。
但今年纔是我第一次看。
而讓我下定決心看這部電影,還打算跟大家分享的契機,是最近熱搜上的南大碎屍案。
我們會發現,最近幾年,內娛出了不少的犯罪懸疑片,可要麼翻拍國外的,要麼打著真實事件改編的幌子蹭流量,光在刑偵技術層面做文章,讓劇情為明星服務,對案件背後的社會意義缺乏深入挖掘。
言歸正傳,接下來,我們就一起重溫下這部經典的韓國電影。
01
故事發生在一所名為“慈愛學堂” 的聾啞學校。
男主姜仁浩是一位落魄的單身父親,剛來不久,他就察覺到異樣。校長、教導主任公然索賄,女廁時常傳出呼喊、哭聲,學生身上總有傷痕。
隨著時間的推移,姜仁浩逐漸揭開了學校隱藏的黑暗內幕:校長、行政室長以及一位樸姓老師,竟然長期對聾啞兒童實施虐待和性侵犯。
得知這些惡行後,姜仁浩決定站出來。他聯合人權運動中心的徐幹事,一方面藉助媒體曝光,一方面向法庭上訴,誓要將這些罪犯繩之以法。
然而,過程遠比想象中艱難。
學校方面百般推脫,警方不作為,就連律師、法院似乎也在有意阻攔。
即便證據確鑿,可因為法律存在漏洞,再加上權貴們相互勾結,那些罪犯最終僅僅被判了緩刑。
審判的結束並未帶來正義的勝利,反而讓一位長期遭受虐待的男孩陷入了絕望的深淵。
他選擇了以極端的方式復仇,在捅傷了逃脫法律制裁的樸老師後,拖著他一起臥軌自殺。
02
這部劇改編自韓國作家孔枝泳的小說《熔爐》,小說是根據真實案件創作的。
可現實,遠比小說還要荒謬殘忍得多。
在韓國光州,距離首爾不過4小時車程的那所聾啞學校裡。
校長和部分教職工長期對聾啞學生實施性暴力、身體虐待以及精神虐待,而校內的知情人員不僅冷漠無視,還極力掩蓋事實,使得罪行得以長期延續。
一位良心未泯的教師,在無法忍受內心的煎熬後,將犯罪事實告訴了自己的律師朋友,希望藉助法律的力量懲治惡人,保護孩子。
然而,這位律師耗時7年,上訴數次均無果,最終在抗訴時倒在了高壓水槍的射擊之下,再也沒能站起來,與他一同抗爭的醫生,也因絕望而選擇了自殺。
2005 年,6 名被告僅 4 人受審,到二審時,主犯校長和總務主任透過賄賂收買、威脅受害者家屬等手段,強行獲得諒解協議,進而獲得緩刑。
還有一人,更是因 “證據不足” 被做了不起訴處理。
正義有所遲到,但並未缺席。
影片上映後,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百萬網友簽名抗議,要求重新審理案件,並加強了對特殊教育學校的監管。
2011年10月28日,在《熔爐》上映的第29天,韓國國會便透過了《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名“熔爐法”),這部法案大大加強了對性暴力犯罪的打擊力度,還提高了對殘障人實施性暴力犯罪的量刑標準。
在輿論的推動下,案件也得到了重新審理,相關罪犯被判刑12年,學校也被關閉。
或許,這也算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勝利吧。
那些隱藏在社會角落的骯髒,終於暴露在了陽光下,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群,也終於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熔爐》,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震撼人心,引人思考。
03
看完這部電影,我想到的,更多是關於弱勢群體的生存問題。
無論是影片裡的殘障人士,還是在生活邊緣苦苦掙扎的底層勞動人民,都是弱勢群體,他們往往被視為社會的負擔,似乎在被理所應當地忽視著,甚至被剝奪了應該享有的權益。
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這些聲音“你這麼窮,你是殘障人士,所以你不會擁有幸福,也不應該要孩子,活著就是痛苦。”等。
可是,你是否想過,否定對方的同時,我們也在否定著自己呢?
儘管不願意承認,但資源與權益的分配,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財富與權力的影響。
在那些擁有更多財富與權力的人眼中,我們是否也顯得“不配”擁有一些權益呢?
或許是因為對現狀太過失望,我們放大了自己的不配得感,將活得更幸福的責任獨自揹負著,甚至將與自己同處弱勢群體的人拉下共沉淪。
可是,這些不幸僅僅是因為個人原因嗎?
不,請原諒自己,這不是你一個人的責任,這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就該忍受糟糕的就業環境?
因為窮,所以就不要生孩子,也不要停止休息?
暫時接受是迫不得已地選擇,但並不代表它就是正確的。
我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不會再因為自身的困境,而選擇放棄應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