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影雖然票房不佳,商業化程度不高。
但通常都帶有濃厚的導演個人風格,因此產出了不少小成本佳作。
即便是取材於社會事件,他們也會以自己的方式去闡述。
就像今天要介紹得這部臺片。
這就是臺灣電影---《該死的阿修羅》。
這部電影是臺灣2022年的申奧片,由此可知質量不俗。
豆瓣評分6.6,個人認為是偏低的,應該可以上7分。
由樓一安執導的電影《該死的阿修羅》以一起發生於夜市的隨機殺人案為引子,折射出加害者和受害者以及周遭人不同的面向。
導演以三個篇章多線敘事的方式,緩緩拼湊出這起事件發生的可能原因。
電影雖然是受到報道文學的啓發,但導演不想採用新聞標籤化的處理方式。
導演不以殺人案的嫌犯詹文(黃聖球 飾)沉迷漫畫,分不清現實和虛擬世界故,作為陳套而刻板的理由。
更試圖深入他的內心世界,梳理出他驟然犯下驚世駭行的脈絡。
詹文殺了人,但是他受制於一個吝於肯定甚至動輒否定自己的父親。
連未來都被規劃好,比那條被關在籠子裡,叫做 Oreo 的狗的處境並沒有好多少。
沒有有形的籠子禁錮他,但他的心靈卻是不自由的。
被殺的小盛(賴澔哲 飾)片中看來似乎總被未婚妻 Vita(黃姵嘉 飾)厲聲責罵。
覺得壓抑的他只能在虛擬世界稱王,變相剝削相對弱勢的人。
在導演的鏡頭下,沒有純粹的善人或惡人。
詹文的好友阿興(潘綱大 飾)或許衝動,卻對朋友仗義。
小太妹琳琳(王渝萱 飾)對母親叛逆出言不遜,是源自於愛的匱乏。
琳琳的媽媽(張詩盈 飾)看來是個不適格的母親,電影省去了她的前因描述。
但我們卻到最後看到她試圖變更溫柔的初心,儘管那也許出自於導演的想像或設計。
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是否有可能因為不同的選擇,而產生不同的結果。
就是《該死的阿修羅》試圖呈現給觀眾的主題。
人生不能重來,但電影可以。
相較於第一二篇章的陰鬱調性,第三章節〈奈何橋〉給予角色新的相會和重生空間,讓角色長出更飽滿的血肉。
故事也有了更豐厚的層次,也拉出了善惡之間的辯證。
加害者和受害者的處境,不再那麼涇渭分明。
縱然故事重新展演後,結局依然令人感傷,但至少無論詹文、琳琳和她的媽媽,都多了愛人的能力。
受傷害的人也減少了,這不失為一個相對光明的結局。
要處理多線敘事的故事並不容易。
《該死的阿修羅》難得在於能讓這些線緩緩並行並悄悄聚攏,最後還能聚焦於一個統一的主題上。
整體而言,這部電影體驗了臺片慣用的人文關懷上,隨即殺人僅僅是一個引子。
導演更想探討的是真實的人性以及人生的隨機選擇對於結果的影響,故設計了三段式的故事。
該片對於人性的探究和犯罪心理的挖掘,頗有深度,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