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問:"什麼纔是真正的痛苦"?
這聽起來是個無解的問題。
但有一部新片試圖給出自己的答案。
這部片子的名字,就叫《真正的痛苦》。
乍聽有點"喪",但卻能直擊內心深處。
真正的痛苦/跳痛之旅(臺)
這次,我們跟隨兩位性格完全相反的堂兄弟:大衛和本吉。
兄弟倆要去波蘭。
大衛是個木訥到不行的"社恐",就喜歡獨處;
本吉則是個活力四射的"社交恐怖分子",只要他在場,空氣都熱鬧得像在開party。
他們為什麼願意踏上這趟旅程?
本吉是真情實感想滿足奶奶的願望。
大衛嘛,說穿了,其實是衝着奶奶留的一筆錢來的。
於是,一邊是煽情的小情緒,一邊是冷不丁的拆臺吐槽。
就這麼互懟著,兩人踏上了旅程。
旅行團的成員裡,多是像他們這樣,第三代的猶太移民後裔。
大家聚在一起,總免不了聊聊各自家族的故事、民族的歷史。
不過,有本吉在,這些本該沉重的討論,似乎也變得輕鬆起來。
他實在是太能帶氣氛了,連導遊都被他逗得笑出聲。
可大衛呢?
他跟大家的節奏明顯不一樣,總是站在邊上,默默當人形自拍杆給大家拍照。
然而,夜幕一降臨,白天的熱鬧彷彿按下了暫停鍵。
兄弟倆坐在天台上,聊起童年的往事。
那些共同的記憶,像一塊塊拼圖,把曾經逐漸疏遠的感情又拼回了原來的模樣。
但這樣的親密,也並不是沒有破綻。
本吉這人吧,看上去整天嘻嘻哈哈,但內心深處有著深不見底的裂縫。
旅行途中,他的情緒漸漸失控。
坐火車去下一個景點時,本吉突然丟擲一個問題:"我們坐列車頭等艙、住五星酒店,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尋根方式"?
話裏帶著嘲諷。
氣氛瞬間冷了下來,沒人敢接話。
其實,他說得也沒錯。
但這種場合提出來,只能掃了大家的興。
這還不算完。
本吉的"擰巴"在一次晚餐時達到了頂點。
他覺得大衛是在諷刺他不夠上進,情緒一激動,直接摔門而去。
大衛終於忍無可忍,衝着他大喊:"只有你一個人痛苦嗎?誰的生活不痛苦"?
兩個人在情緒的過山車上反覆橫跳,旅行的氣氛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壓抑。
影片最讓人回味的是,它從來不試圖告訴觀眾答案。
而是把問題擺在你面前,讓你自己去感受。
片中有一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
在一座集中營舊址,導遊講述那些慘絕人寰的歷史時,鏡頭掃過一個房間的牆壁,上面是觸目驚心的藍色痕跡:毒氣的殘留物。
那些歷史的沉重,在那一刻直擊心靈。
可是,影片並沒有停留在對苦難的凝視上,而是透過大衛和本吉的視角,把鏡頭拉回到了當下。
本吉感受到的是迷茫和掙扎,大衛承受的是焦慮和無力。
他們的痛苦不像集中營歷史那樣具體和明確,而是像陰影一樣,無聲無息地包裹著他們的生活。
影片的結尾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
旅程結束後,大衛回到家,把從波蘭帶回的一塊石頭放在了家門口的臺階上。
這是猶太人的傳統習俗,象徵着"你沒有被遺忘"。
但對於大衛來說,這更像是一種隱喻:家是溫暖的,也是他夢想的歸處,可那種對生活的渴望與真實感早已在某個時刻"死去"。
本吉呢?
他曾說喜歡機場,因為那裏總有人來來往往,沒有人會關注一個陌生人的歸途。
他的歸宿到底在哪裏?
答案或許就藏在他不斷漂泊的腳步裡。
就像本吉和大衛,他們在旅途中經歷了衝突、崩潰和和解。
最終,他們沒有找到一個"標準答案",但這趟旅行至少讓他們看到了彼此最真實的一面。
也許,這纔是旅行的意義。
那麼,你的痛苦是什麼?
而你,又會如何定義自己的答案?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