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的新臺劇真的很少,下個月開始纔會有6部新臺劇陸續播出。
然而在回看之前的臺劇時,發現了一部寶藏劇。
之所以說它是寶藏劇。因為該劇所涉及的話題真的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因此看得十分具有共鳴。
這就是臺劇---《若是一個人》。
從劇名來看,這部劇就是以“孤獨”作為題材。
該劇的創作源泉源自於幾年前,網路上盛行的一張“孤獨等級量表”。
等級越高越孤獨:第一級“一個人去逛超市”。
第二級“一個人去餐廳吃飯”…第十級“一個人去動手術”。
這部劇由杜政哲編劇,孫可芳、宋柏緯、林子閎主演,林心如客串。
作為一部精緻的戲劇,該劇採用閩南語進行對白。
《若是一個人》在十集的劇情裡,每集再提出更加細緻的“討論議題”。
但無論能不能做到,這都不是這部劇想要告訴觀眾的事。
因為這部劇不是在告訴你敢一個人去做這些事情,代表你很勇敢很獨立。
它要說的是:我們如何在孤獨裡看到自我。
劇情以失戀拉開“如何孤獨”這個主旨,從兩個人原本相親相愛的日常,驟變成一個人的孤獨感。
緊接著,再將視角放大至人際關係,不單單只是愛情,而是在女主角方佳瑩的生活周遭裡。
“一個人”以各種形式出現,職場同事關係,友誼,家庭,人生。
但有時候“一個人”並不代表孤獨寂寞。劇中的佳瑩與志明就是很好的對比。
佳瑩被迫與男友分手,回到獨身狀態,但她卻很渴望他人的陪伴。
志明雖然也是單身,但他感到非常自在,自然也不會覺得寂寞。
一個人吃麻辣鍋、過聖誕節也沒什麼大不了,但他人的目光卻時常逼得獨身的人逃避節日,逃避一個人的晚餐。
“人們害怕自己一個人,有時候卻喜歡自己一個人”。
其中的差別在於這個活動是否有社交功能,例如:吃飯、唱KTV等等,可以同樂、凝聚感情。
但若是一個人坐公車、滑手機時,旁邊突然多了一個人,就會讓人感到不自在。
可見“一個人”是否孤獨更取決於自己怎麼看待這件事。
因此該劇核心還是希望觀眾能夠在孤獨中找到自我,並與孤獨好好相處。
因為在當下的社會,無論你願不願意,很多時候你都無法避免一個人去做一些事情。
一個人是客觀的狀態,但孤獨感確實源自於人的內心。
那麼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與自己相處的方式,就非常重要了。
這讓我想到了之前追過的一部英劇《正常人/普通人類(臺) / 普通人 / 常人》。
女主瑪麗安經常特立獨行,但她並不覺得孤獨,她的迷茫與困惑在於自我懷疑和自身價值的探索。
而男主康奈爾他身邊不乏朋友,但他卻常常在人群中感到孤獨。
因為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在迎合別人,不讓自己顯得孤立。
這也是該劇想要傳達的---不論單身或有人陪伴,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纔是最重要的。
不需要爲了迎合社會眼光而勉強自己。
該劇呈現了現代許多都會男女感到困擾的問題,並且非常細膩走心,讓人看得十分有共鳴。
該劇豆瓣評分8.3分,是一部很細膩的寶藏好劇,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