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特別火,把罪案裡各方的 “受害” 身份講得明明白白,讓人忍不住思考人性。
其實還有一部臺劇,和《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像,雖然知道的人不多,但內涵一點不差,它就是《噬罪者》。
這部劇的主角叫王翔,由莊凱勳飾演。
他原本是個挺受尊敬的助理教師,誰能想到,竟因涉嫌殺害女高中生,被送進監獄關了十二年 。
刑滿釋放那天,他滿心以為能重獲新生,奔向自由,可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
剛出獄,王翔連正常的生活都適應不了。
早上五點,天還沒亮呢,他就起床了,母親見了問他咋起這麼早,他下意識地說 “起晚了”,可一看錶才反應過來,自己已經和社會脫節太久了。
這十二年的牢獄生活,就像一道鴻溝,把他和現代社會隔開了 。
找工作更是四處碰壁,到處吃閉門羹。
就因為有犯罪記錄,那些他心儀的工作,一聽他的過往,直接就把他拒之門外。
沒辦法,爲了生計,他只能隱瞞這段黑歷史,好不容易纔找到一份私人司機的活兒。
可紙終究包不住火,後來僱主還是發現了他的前科,他只能無奈放棄這份工作 。
這事兒看著簡單,背後反映的問題可不小,它把現實社會對有犯罪記錄的人的歧視,展現得淋漓盡致。
大家一看到 “犯罪記錄” 這幾個字,就像看到了洪水猛獸,根本不給這些人重新證明自己的機會 。
有一回,王翔在路上看到有人遇到危險,想都沒想就衝上去幫忙。
他這英勇的行為,被人拍下來傳到網上,一夜之間,成了大家口中的 “英雄哥” 。
網友們紛紛點贊,誇他勇敢,是個大好人。
可誰能想到,好景不長,很快就有人挖出了他的犯罪歷史。
這一訊息就像一顆炸彈,瞬間在網上炸開了鍋 。
大家的態度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一下子從誇讚變成了謾罵和攻擊。
原本那些追捧他的人,此刻都站在了對立面,對他惡語相向 。
輿論的壓力像一座大山,壓得王翔喘不過氣來。
他不過是做了一件對的事,卻因為過去的錯誤,被無情地批判。
曾經因為救人獲得的榮譽,瞬間化為烏有,只留下鋪天蓋地的指責 。
媒體也爲了博眼球,大肆報道他的過往,把他的傷疤一次次揭開,暴露在大眾面前
王翔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善意之舉,竟換來這樣的結果,他的內心充滿了無奈和痛苦 。
另一邊,當年被王翔 “殺害” 的女高中生李曉君的父親李春生,在得知王翔出獄後,整個人徹底被仇恨吞噬了 。他滿腦子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找王翔復仇,要讓他為女兒的死付出代價 。李春生開始偷偷跟蹤王翔,仔細觀察他的一舉一動,精心策劃著復仇計劃 。
隨著劇情慢慢推進,越來越多的線索表明,當年的案件似乎另有隱情 。王翔的弟弟王傑,在劇中的表現十分可疑,很多細節都暗示他和這起案件脫不了干係 。
劇中,王翔遭遇的種種不公平對待,其實就是現實社會對 “更生人” 歧視的一個縮影 。大家一看到 “更生人” 這三個字,就像被觸發了某種開關,偏見和歧視一下子就冒出來了。
王翔明明已經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十二年的牢獄代價,可出獄後,還是處處受限 。他想重新做人,努力融入社會,卻被社會無情地排斥。這種遭遇,讓人忍不住思考,到底什麼樣的懲罰纔是真正合理的?當一個人真心悔過,想要改過自新時,我們是不是應該給他一個機會,拉他一把,而不是一直把他往深淵裏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