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影視市場充斥著各式"大女主"作品,這些劇集往往遵循相似的模式:女主角個個聰明絕頂、雷厲風行,走到哪都能甩男人十條街。好像女性力量就該這麼表現似的。拜託,現實哪有這麼多超人?
《初步舉證/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初步舉證 / 初步證據》的出現,恰如一股清流,它呈現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在失敗中保持尊嚴"。
李曉寧是位優秀的女律師,卻在一夜之間從精英變成性侵受害者。傳統敘事到這裏,接下來必然是一場華麗的復仇。
然而《初步舉證》選擇了更為艱難的道路——它直白地告訴觀眾:李曉寧最終輸了官司,她沒能證明自己是受害者。這種不加糖分的現實主義,在當下"正能量"氾濫的影視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
回想二十多年前的《律政俏佳人/律政可人兒(港) / 金法尤物(臺)》,艾麗·伍茲靠著粉紅套裝和過人智慧征服了哈佛法學院,那是一個關於個人奮鬥終將戰勝一切的美麗童話。
《初步舉證》則殘酷地指出:在性別不平等的結構性問題面前,個人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李曉寧引以為傲的法律專業素養,不僅沒能保護她,反而成為質疑她的武器:"作為律師,她應該知道如何保護自己。"這種雙重標準正是現實社會中許多女性面臨的困境。
劇中有個細節令人深思:當李曉寧被問及為何不第一時間報警時,她沒有完美答案。網路上一些評論者對此頗為不滿,認為一個律師不應犯如此"低階錯誤"。
這種苛責恰恰反映了公眾對性侵受害者的誤解。創傷應激反應並不分職業,專業知識在極端情緒狀態下往往難以發揮作用。李曉寧之所以真實,正是因為她的反應不完美。
《初步舉證》最值得稱道的是其對"強者"的重新定義。在傳統"大女主"敘事中,強者意味著戰無不勝。而李曉寧的強大在於,面對失敗時依然選擇抗爭。
她在法庭上的那句"我不相信法律,但我相信法律會進步"道出了一個深刻的悖論——體制內的抵抗者必須同時保持對體制的批判和對變革的期待。
歷史學家懷特所言:"正義的實現從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千百人在漫長歲月裡,不斷推動既有秩序的邊界,積少成多的結果。"
《初步舉證》遠不只是一部"女性題材"劇,它討論的是更普遍的人性與正義問題。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勇氣不在於永不失敗,而在於面對失敗時依然保持抵抗的姿態。在這個鼓吹"成功學"的時代,這樣一部安靜而有力量的作品,無疑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以上就是今天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