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告訴你,在日本的某個偏遠山村,村民們信奉著食人習俗,你信嗎?
“噬亡村”第二季開篇便是一場腎上腺素狂飆的突襲戰!
瞬間將你拉入這個瘋狂的世界。
事兒,還得從一個失蹤的警察說起。
這哥們兒叫狩野,是“供花村”的前任駐村警官。
他在這村子裏待了一段時間,然後,就“人間蒸發”了。
失蹤前,他給同事發了一條簡訊,只有四個字:“他們吃人”....
《噬亡村》最讓人不寒而慄的,
不是血漿四濺的畫面(雖然劇中的動作場面和血腥特效也足夠刺激),
而是對人性的深刻挖掘。
爲了生存,爲了守護家族的秘密,人們可以變得多麼瘋狂?
這部劇給出了一個令人絕望的答案。
這劇不是靠著幾個血漿包、幾個劣質特效來嚇唬人的。
它真正可怕的地方,在於那種“真實感”。
那種讓你覺得,這事兒沒準就發生在某個你不知道的角落裏的“真實感”。
“菊與刀”中菊花的柔美,象徵着日本人對和諧、優雅的追求;
刀則代表著他們骨子裏的決絕、殘酷。
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特質,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日本文化獨特的“雙重性”。
“噬亡村”把這種“雙重性”展現得格外刺眼。
表面上的“供花村”,就像一朵精心培育的菊花,
寧靜、安詳,彷彿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
可誰又能想到,在這朵菊花的根部,
竟然埋藏著一把沾滿鮮血的屠刀?
這“刀”,不僅砍向那些無辜的受害者,
更砍向了“供花村”背後,
那個被傳統、被慾望、被權力所扭曲的社會。
在這部劇裡,“真相”遠比你想的要複雜得多……
01
供花村,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地方
低垂的霧靄如同鬼魅的輓歌,終年籠罩在這片與世隔絕的山谷。
新來的警官阿川大悟,攜妻女踏足此地,
本以為是遠離喧囂的避風港,
卻不料,這竟是一場無盡噩夢的開端。
前任警官的失蹤,如同一顆石子,投入了看似平靜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
一句“他們吃人”的低語,在阿川耳邊迴盪,
如同死神的呢喃,揮之不去。
後藤銀,這個村中地位尊崇的老婦人,她的死,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獻祭。
殘缺的屍骸,詭異的傷口,
究竟是野獸的傑作,還是……某種更黑暗、更邪惡力量的宣示?
而“那個人”的傳說,則像一團迷霧,籠罩在整個村莊的上空。
村民們諱莫如深,眼神閃爍,彷彿隱藏著一個驚天秘密。
那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是人?是鬼?還是……某種更可怕的東西?
阿川像一個誤入蛛網的獵物,越是掙扎,越是深陷其中。
他發現,這村子裏,每個人都戴著面具,每個人都心懷鬼胎。
就連他自己,也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
後藤家,這個掌控著村莊命脈的家族,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那緊閉的大門背後,是財富?是權力?還是……堆積如山的白骨?
第一季的落幕,不是終結,而是更深淵的開始。
阿川撕開了供花村的一角,卻引出了更大的黑暗。
他如同一位孤獨的騎士,揮舞著生鏽的劍,向着未知的命運,發起衝鋒。
而第二季,將揭開更深層的秘密。
年輕的後藤銀,神社的繼承人,半張臉的男人……新的角色,
如同一塊塊拼圖,逐漸拼湊出供花村“食人”傳統的全貌。
但,這真的是全部嗎?或許,在“食人”的背後,
還隱藏著更令人不寒而慄的真相……
02
大家的評論也很精闢
live:
“等了兩年多,《噬亡村2》終於上線了,一口氣看完,真的是超乎預期的精彩。這部劇對這種原始瘋狂的氛圍營造絕對是這些年所未見的,很難形容那種感覺,好像蛇在你的後頸緩慢爬行,讓人頭皮發麻,那種驚悚感滲透在村子的每一個角落。第一季還是慢火烹油,第二季上來就把油門踩死,前兩集直接飆出大結局的節奏……”
這位朋友說出了我的心聲!
《噬亡村》的氛圍營造簡直絕了,那種壓抑、詭異、隨時可能爆發的恐懼感,真的讓人慾罷不能。
第二季的節奏也明顯加快,上來就放大招,讓人直呼過癮。
宋晴:
“拍得很生猛,就是迪加這周更太折磨人了,影帝簡直老公中的老公,演得比原漫男主更有魅力”
柳樂優彌的演技確實沒得說,
把阿川這個亦正亦邪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
而且,顏值也線上,難怪能圈粉無數。
Vivian:
“前兩集看完能給四星,上一季的結尾實在是有點莫名其妙,自己補了漫畫總算是把故事捋順了。前兩集總體是從失去平衡到崩壞的遞進,因為已經知道結局,所以覺得後藤家的存在本身就是個悲劇。後藤家先輩造孽的悲劇,後藤銀扭曲得擰結新的後藤家也是個悲劇。”
這位朋友看得很透徹,《噬亡村》不僅僅是恐怖,
更是一個關於家族命運的悲劇。
後藤家的罪孽,
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最終將整個家族推向了毀滅的邊緣。
冬天,過去:
“第二集村民和警察的槍戰、村民對警察的大屠殺令人目瞪口呆,炸裂得不像日劇。第一季雲裡霧裏的劇情終於到高潮了。”
這位朋友點出了第二季的亮點——槍戰!
日劇拍槍戰,確實不多見。
而且,《噬亡村》的槍戰,不是那種花裏胡哨的動作戲,
而是充滿著血腥和暴力的真實感。
當然,也有不和諧的聲音:
張詠軒Wayne®:
“角色多了起來,無聊也開啟,打戲就跟過家家一樣,槍戰就和兒戲一般,劇情推動全靠打嘴炮…”
額…這位朋友可能對日劇的風格不太適應。
《噬亡村》的打戲確實不算精彩,
但它更注重的是心理描寫和氛圍營造。
而且,劇情的推進,也並非完全靠“打嘴炮”,
而是透過人物之間的互動和事件的發生來逐步揭示真相。
總而言之,《噬亡村2》是一部優缺點都非常明顯的劇。
它有令人驚豔的氛圍營造、深刻的人性挖掘和刺激的血腥場面,
但也存在著節奏較慢、打戲不夠精彩等問題。
我的觀點是,如果你喜歡重口味,那麼《噬亡村》絕對值得一看。
03
1.權力與控制的象徵:
《噬亡村》中後藤家族對“供花村”的統治,
深刻體現了日本文化中“上下關係”(jōgekankei)的根深蒂固。
《菊與刀》指出,日本社會等級森嚴,強調“各安其分”(bunomamoru)。
後藤家作為“上位者”(meuenohito),不僅掌控經濟資源,更透過“傳統”的名義,對“下位者”(shitanohito)進行精神控制。
這種“支配”,與日本歷史上的“幕藩體制”遙相呼應。
將軍、大名、武士、農民、商人……每個階層都有明確的“義務”(gimu)和“許可權”。
“供花村”可視為一個微縮的“封建社會”,後藤家如同“大名”,
村民則如“臣民”,而“食人”的犧牲品,則淪為“非人”(hinin)的存在。
這不僅僅是“權力鬥爭”,更是對日本社會“垂直結構”的深刻隱喻。
2.集體無意識的罪惡:
“供花村”的“食人”傳統,得以延續的根本原因,在於村民的“集體沉默”。
《菊與刀》中提到的“恥感文化”(hajinobunka),是理解這一現象的關鍵。
日本人極度重視“體面”(mentsu),害怕“丟臉”(hajiokaku),因此傾向於“從眾”(minnatoissho),避免“出頭”(medatsukoto)。
這種“從眾心理”,導致了“村八分”(murahachibu)的現象,即對“異類”的集體排斥。
在“供花村”,任何試圖挑戰“食人”傳統的人,都將被視為“異端”,遭到整個村子的“孤立”。
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共謀”,比個體的“惡”更具破壞力。
“沉默”並非“無辜”,而是對“罪惡”的“默許”和“縱容”。
3.文明與野蠻的邊界:
《噬亡村》的故事,將“文明”與“野蠻”的衝突,置於現代日本的背景下。
《菊與刀》認為,日本文化具有“兩極性”(ryōkyokusei),既有“菊”的“優雅”,也有“刀”的“殘酷”。
“供花村”的存在,正是這種“兩極性”的極端體現。
在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供花村”如同一個被“遺忘”的角落,
保留著原始、野蠻的“習俗”。
04
說到《噬亡村》,就不得不提這劇背後的“操盤手”——導演片山慎三。
這哥們兒,可不是什麼“新人”。
早年間,他跟著奉俊昊(就是拍《寄生蟲》那位)混過,參與過《母親》的製作。
耳濡目染之下,片山慎三也學到了奉導的“精髓”——擅長在懸疑、驚悚的外殼下,包裹對社會、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代表作《海角上的兄妹》,就把鏡頭對準了社會邊緣的“殘疾人”群體,大膽、露骨,又充滿人文關懷。
再說說主演柳樂優彌。
這位“戛納影帝”,可不是“浪得虛名”。
14歲那年,他就憑藉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
拿下了戛納最佳男主角,
成為史上最年輕的戛納影帝。
柳樂優彌的演技,屬於“老天爺賞飯吃”的那種。
他擅長用“眼神”演戲,一個眼神,就能傳遞出複雜的情緒。
在《噬亡村》裡,他把一個“瘋批警察”的“掙扎”、“痛苦”、“絕望”,演繹得淋漓盡致。
除了上面說的這2位,還有笠鬆將、吉岡裡帆。
總之,《噬亡村》這劇,從導演到演員,都是“實力派”。
這陣容,這製作,絕對值得一看!
看第四集,我只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