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張「懸疑類」劇集給大家!
一部看完都在感嘆後勁是真的大啊;值得通宵去看。
《疑犯追蹤/犯罪預警》
Person of Interest
在當今這個數字化高度發達的時代,"隱私"二字早已變得像紙一樣薄,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被記錄,被分析,被預測。
然而,早在十幾年前,有一部劇集就已經預見了這一切。那是一個關於科技倫理、人性掙扎與道德選擇的寓言,也是一部充滿硝煙味的動作佳作。
今天就來講講它——《疑犯追蹤/犯罪預警(港)》(Person of Interest)!
這部由CBS電視臺出品,喬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與J·J·艾布拉姆斯(J.J. Abrams)共同打造的犯罪科幻劇,在豆瓣上有著高達9.3分的評分,IMDb上同樣獲得了8.4分的高分。
該劇於2011年9月22日首播,一共五季103集,從普通的程式劇成功蛻變為一部深刻的科幻哲思劇,令無數劇迷神魂顛倒。
有不少喜歡科幻懸疑型別的劇迷甚至將它視為心目中的神劇。
故事開始於紐約街頭,幾個小混混挑釁了一個看似流浪漢的男子,卻不曾想被對方三下五除二就制服了。
這位"流浪漢"名叫約翰·裡瑟(John Reese),由吉姆·卡維澤飾演,
是一名被CIA拋棄、推定已死的前特工。而將他從警局保釋出來的,是神秘的億萬富翁哈羅德·芬奇(Harold Finch),由《迷失》中的邁克爾·愛默生完美詮釋。
但究竟哪個是哪個呢?裡瑟和芬奇必須在犯罪發生前找出真相!
劇中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季第11集《If-Then-Else》,這一集被許多影評人稱為整個系列的巔峰之作。
費舍曾執導過5集被IMDB粉絲評為該劇前40名的集數,其中就包括備受好評的《If-Then-Else》。
在這一集中,費舍透過精妙的剪輯和鏡頭語言,讓觀眾體驗了機器思考的過程——在危機時刻,它如何模擬出數千種可能的結果,以找出最優解。
整部劇的攝影風格硬朗而冷峻,紐約的街道、高樓、地鐵都被賦予了一種冰冷的科技感,與主題相呼應。
配樂則由拉曼·德加爾創作,簡潔而富有張力,在關鍵時刻總能恰到好處地推動情節發展。
嘿,沒想到吧?一部CBS的普通程式劇居然能在藝術性上做得如此精良!
裡瑟,這個外表冷峻、內心熾熱的前CIA特工,是個典型的"行動派"。他擅長格鬥和槍法,總能在危急時刻拯救目標。
但在沉默寡言的外表下,他內心承受著失去愛人的痛苦,酒精、街頭流浪是他逃避現實的方式。
而芬奇則截然不同——他行動不便,卻擁有天才的程式設計頭腦,爲了保護隱私甚至不願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
一個擅長肉搏,一個精通科技,二人組成了完美的搭檔。
隨著劇情的發展,更多角色加入了這個小團隊:前軍情六處特工肖(Shaw),心狠手辣卻又不失幽默;精神失常卻又天才的駭客魯特(Root),她與機器建立了幾乎宗教般的聯絡;警探卡特(Carter)和福斯科(Fusco)從懷疑者變為盟友...每個角色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和成長弧光。
《疑犯追蹤》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它不在乎給你安慰,它給的只是生存的殘酷法則。
在這部劇中,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只有在灰色地帶掙扎求生的人們。
甚至連主角團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他們經常需要破壞法律才能拯救無辜者,這種道德悖論貫穿全劇。
劇中常常使用閃回的手法,揭示角色的過去。裡瑟在CIA的黑暗往事,芬奇創造機器的歷程...這些片段就像拼圖一樣,逐漸拼出一幅完整的畫面。
但事實總會有個但是,每一次你以為自己瞭解了全部真相,就會有新的反轉出現!究竟是誰下此黑手?誰是真正的幕後黑手?這種懸疑元素讓人慾罷不能。
本劇運看似各自獨立的案件背後,卻暗藏着一條主線。
第一季中,芬奇被綁架,裡瑟不顧一切地尋找他;第二季中,HR警察團伙的威脅日益嚴重;第四季中,撒瑪利亞人掌控全域性...每一季都有明確的主線,同時依然保持著"拯救號碼"的日常任務。
我個人感覺,這部劇最令人感動的部分是,即使在世界即將崩塌的時刻,主角們依然選擇救助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個體。
沒錯,全部直接打死了!...開個玩笑,實際上是他們用行動證明了,在這個冰冷的資料世界中,人性的溫度依然值得守護。
在第五季的大結局中,眼淚說來就來,止也止不住,一場慘劇,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令人心碎的結局,讓整部劇達到了藝術上的完滿。
如果你喜歡看帶有科技元素的犯罪劇,那今天推薦的這部劇一定不要錯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