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英劇《黑鏡 第七季》上線。
最新一季的《黑鏡》重新找回原本的風格,將科幻、寓言、人性三者完美結合,口碑逆襲。
目前豆瓣評分高達8.8分,可謂是口碑逆襲。
而有一部臺劇,也曾將科幻和人性、寓言相結合。
被許多人稱作臺版《黑鏡》。
這就是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部劇是以單元劇的形式展開5個獨立的故事。
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個家庭的真實。
故事的起點,都是家長以愛為名的鉗制,強加給孩子父母的價值觀與社會的期待。
例如其中的單元《茉莉的最後一天》,茉莉媽媽是留美碩士,嫁得好,不需出外工作,於是將一生所學,傾注於家庭。
但她最得意的作品——眾人眼中乖巧懂事且成績優異的女兒——最後卻選擇自殺。
茉莉媽媽決定進入茉莉的意識,尋找茉莉自殺的真相。
茉莉就算成績考得再好,都被媽媽視為理所當然,得不到媽媽的肯定,在家中彷彿隱形人。
在這一單元中,父母的期待像是枷鎖,禁錮孩子的思想與靈魂。
該單元也對映出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會將孩子的成就之路,佈置成自己的成果發表會到處和親友炫耀。
孩子變成家庭和社會的許願池。
父母將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彌補自己的遺憾。
不管孩子做得多好,家長永遠無法滿足,因為完成這個夢想的,永遠不是他們自己。
另一單元故事《孔雀》,描繪平凡家庭的父母拼盡全力讓孩子上私校,考上好大學,找好工作。
但傾盡所有的結果,卻沒有一個人是開心的。
在《貓的孩子》單元中,孩子成績不理想的母親,揹負著被丈夫責怪的痛苦,狂亂地對孩子施暴。
刻畫過度追求成績的扭曲心態帶給孩子和家庭的痛苦。
在這一單元中,編劇希望家長可以接納孩子,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必須過動》單元中,描述的社會,從受孕,出生到長大,每分每秒都在競爭。
在成績決定一切的世界裏,母親得養出滿級分的小孩才能住豪宅。
每個人遵循一樣的規則,穿著一樣純白潔淨的衣服,不容許任何瑕疵。
這部劇以科幻方式來呈現當代親子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雖然有一些劇情,可能看起來較為極端。
但它是根植於社會現象的,雖然誇張,但依然警示性十足。
與《黑鏡》相比,這部劇雖然將主題限縮在家庭與親子關係。
但核心其實都是透過科技來洞悉人性。
而新穎的題材也讓該劇成為2018年的黑馬臺劇,豆瓣評分更是高達8.6分。
全劇共計10集,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