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災難電影透過隧道、列車、摩天樓等有限場景,聚焦災難中的人性博弈與情感衝突,既有逼真特效營造災難奇觀,又透過親情、愛情等元素引發觀眾共情。
1、鐵線蟲入侵/寄生蟲 / 鐵線蟲
2012年6月28日上映,電影講述宰赫是一名落魄的醫學博士,因炒股失敗淪為製藥公司推銷員,當他的妻子和孩子因飲用受汙染水源感染鐵線蟲後,原本為生計奔波的他不得不直麵這場災難。隨著感染人數激增,韓國社會陷入恐慌,政府啟動緊急應對措施卻漏洞百出,而宰赫發現災難背後竟隱藏著製藥公司與利益集團的陰謀,他們為壟斷特效藥市場,故意製造危機。在48小時的生死時限內,宰赫與身為警察的弟弟宰弼聯手展開救援,他們不僅要對抗失控的社會秩序,還要揭露製藥公司的罪行,在這個過程中,兄弟二人歷經藥店缺貨、網路購藥被截、高價藥被搶等波折,最終在製藥廠廢墟中找到特效藥原料,成功拯救家人與數萬感染者。
電影透過巧妙地運用鏡頭語言,將鐵線蟲感染者發病時的痛苦掙扎、瘋狂飲水的場景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那種源自生命本能的恐懼與絕望,電影既展現了寄生蟲入侵的視覺衝擊,也批判了資本對公共安全的漠視,讓觀眾在感受到災難殘酷的同時,也對人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2、摩天樓/火海108(港) / 火燒108大樓(臺)
2012年12月25日上映,電影講述在繁華熱鬧的首爾市中心,一棟高聳入雲的108層摩天大樓河俯樓,宛如一座夢幻之塔,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與慾望。大樓的物業管理隊長泰浩,是個性格內斂、責任心極強的男,他獨自撫養著女兒荷娜,儘管生活並不富裕,但父女倆相依為命,日子也算溫馨。泰浩暗戀著餐廳經理允熙,工作中總是忍不住偷偷關注她。泰浩憑藉敏銳的職業直覺,發現火警裝置存在問題,泰浩心急如焚,立即向領導彙報,希望能增加滅火器數量,可領導卻以各種理由搪塞,讓他等宴會結束再說。與此同時,大樓老闆爲了這場聖誕晚宴的噱頭,執意用直升機進行人工降雪,儘管防災中心提醒大樓上方可能有狂風和上升氣流,存在安全隱患,但老闆爲了大樓的名氣和利益,不顧勸阻,堅持實施計劃。然而,誰也沒想到,一場災難正悄然降臨。
該影片不僅是一部災難電影,更是對人性的深刻反思,在災難的映襯下,人性的善惡被無限放大,如同一面多棱鏡,折射出世間百態,它讓我們看到災難面前,人性的脆弱與堅強、醜惡與美好,電影中對於社會階層的諷刺也發人深省。
3、流感/戰疫(港) / 致命感冒 / 感冒 / 感氣
2013年8月14日上映,電影故事開始一群東南亞偷渡客終於踏上了韓國的土地,然而,裝載著他們的集裝箱,宛如一座移動的墳墓,在漫長的旅途中吞噬了絕大多數人的生命。只有一人,以頑強的意志和僅存的一絲力氣,掙脫了死亡的枷鎖,踉蹌著逃入了繁華的鬧市。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看似普通的倖存者,身上竟攜帶著致命的豬流感病毒,這病毒就像一個無形的惡魔,在人群中悄然潛伏,僅僅一天的時間,便如野火燎原般迅速蔓延至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無數人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被感染,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接踵而至。隨著時間的推移,豬流感病毒如同脫韁的野馬,呈幾何式瘋狂爆發蔓延,那些原本坐享太平、安居樂業的民眾,此刻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災難,醫院裏人滿為患,醫療資源嚴重短缺,醫生們日夜奮戰,卻依然無法阻擋死神的腳步。
電影中病毒的傳播速度之快、影響範圍之廣令人觸目驚心,精心構建的文明和秩序,在災難的衝擊下顯得不堪一擊。在災難的陰霾下,人性的善惡被無限放大,觀眾在感受災難的殘酷和無情的同時,也能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和希望。
4、隧道/失控隧道(臺) / 活埋35夜(港)
2016年8月10日上映,電影講述汽車銷售員李正洙在結束工作後,驅車趕赴女兒生日派對途中,行經剛開通的河圖隧道時遭遇坍塌,隧道頂部鋼筋水泥崩塌,他瞬間被埋在廢墟之下,隨身攜帶的生日蛋糕、兩瓶礦泉水成為唯一生存物資。被困後,李正洙第一時間撥打119求救,卻因訊號微弱導致通話中斷。他利用車燈照明,在狹小空間內艱難維持生存,依靠有限水源和蛋糕殘渣度日。隨著時間推移,食物耗盡後,他不得不飲用自己的尿液,甚至面臨生理與心理的雙重崩潰。隧道坍塌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搜救隊長金大慶帶領團隊展開救援,但現場狀況遠超預期,媒體為搶新聞蜂擁而至,官員為政績頻繁干涉,惡劣天氣與圖紙錯誤更令救援雪上加霜。更令人絕望的是,救援過程中救難隊組長意外身亡,國庫鉅額花費引發輿論壓力,迫使李正洙的妻子世賢,簽下放棄救援同意書。
電影透過李正洙的悲慘遭遇,展現了他在絕境中的堅韌和樂觀,同時也將災難背後的社會問題暴露無遺,豆腐渣工程、媒體失德、官員失職、民眾冷漠,構成對韓國社會的全面諷刺,隧道坍塌僅是表象,真正崩塌的是整個社會的道德與責任體。
5、潘多拉/潘朵拉(港/臺)
2016年12月7日上映,電影故事發生在韓國南部一個以核電站為經濟支柱的小鎮,核電站是當地居民的主要生計來源,但主角姜在赫卻渴望逃離這一環境,一場突如其來的6.1級地震導致核電站冷卻系統受損,反應堆壓力驟增,最終引發爆炸。核洩漏危機迅速蔓延,放射性物質威脅到方圓20公里內的居民安全,釜山市等周邊地區陷入恐慌。姜在赫在事故中倖存,但因救人遭受輻射,面對核電站二次爆炸的威脅,若400噸核廢料接觸空氣將引發全國性災難,他被迫參與救援行動。政府決定引進海水冷卻核反應堆,但需志願者進入高輻射區域焊接貯水池裂縫,任務幾乎等同於送死。在赫起初試圖逃離,但目睹家人和工友的犧牲後,他選擇承擔責任。最終,他帶領工友重返核電站,在執行任務時為保護更多人,主動留下引爆炸藥,以生命為代價阻止了更大災難。
電影逼真的災難場景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緊張的敘事節奏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危機交織,透過在赫的視角呈現了從逃避到擔當的心路歷程,使觀眾在震撼中反思責任與生存的意義,並揭露了科技發展背後的代價與體制的潰敗。